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鋤耰的意思、鋤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鋤耰的解釋

亦作“ 鋤櫌 ”。鋤和耰。農具名。一說鋤柄。《呂氏春秋·簡選》:“鋤櫌白梃,可以勝人之長銚利兵,此不通乎兵者之論。”《文選·賈誼<過秦論>》:“鋤耰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也。” 李善 注引 孟康 曰:“耰,鋤柄也。” 唐 韓愈 《劉生》詩:“我為羅列陳前修,芟蒿斬蓬利鋤耰。”


耡耰:1.泛指農具。 宋 王安石 《獨卧》詩之一:“誰有耡耰不自操,可憐園地滿蓬蒿。”

(2).猶耕種。 唐 韓愈 《赴江陵途中寄三學士》詩:“果然又覊縶,不得歸耡耰。”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鋤耰(chú yōu)是漢語中具有深厚農耕文化内涵的複合詞,由兩種傳統農具名稱組合而成。該詞最早見于先秦典籍,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一、農具本義

"鋤"指除草翻土的鐵制長柄工具,《漢語大詞典》定義為"松土和除草用的農具",形制包括闆鋤、鶴嘴鋤等,常見于《王祯農書》等古代農學著作。"耰"為木質碎土農具,《辭海》解釋為"播種後用以擊碎土塊、平整田地的木榔頭",其形制與操作方式在《齊民要術》中有詳細記載。二者組合使用時,"鋤耰"特指古代農耕中土壤整理的完整工序。

二、引申文化義

在儒家典籍中,該詞衍生出勤勉務實的象征意義。《孟子·告子下》"深耕易耨"句注疏強調"鋤耰之器不離手"的勞作狀态。漢代《鹽鐵論》将其拓展為民生根本的代稱,如"釋鋤耰而言巧慧"喻指脫離實際生産空談理論的行為。

三、曆史語義流變

唐代《通典·食貨志》記載"鋤耰未耜"的農業稅制,體現其作為生産資料的實物計量功能。宋代以後隨着農具革新,該詞逐漸轉為文學意象,蘇轼《東坡八首》"農父告我言,勿使苗葉昌。君欲富餅餌,要須縱牛羊。再拜謝苦言,得飽不敢忘"中,借"鋤耰"寄托憫農情懷。

網絡擴展解釋

“鋤耰”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農具名稱
    指兩種農具的組合:“鋤”用于除草松土,“耰”用于碎土或平整土地。部分文獻認為“耰”可能代指鋤柄(如《文選》李善注引孟康觀點)。
    示例:《呂氏春秋》提到“鋤櫌白梃,可以勝人之長銚利兵”,此處“鋤櫌”即代指農具。

  2. 引申含義

    • 泛指耕作活動:如韓愈詩句“不得歸耡耰”中,“耡耰”代指農耕。
    • 象征辛勤勞動:王安石《白溝行》用“萬裡鋤耰接塞垣”形容百姓勤懇開墾邊疆的場景。

二、文獻用例

三、權威性說明

注意:不同文獻對“耰”的解釋存在細微差異,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上述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百不為多,一不為少本誓財食差舛乘釁麤書登丁繁節風生分號供課灌口二郎瓜衍之賞裹首華族回運婚約餞行鞬子蕉紗接力賽跑金狄靜諷井桁經資錦水緊縮勁武看死立儲羅酆率厲蒙垢廟戰暮境凝魂排字炮墩平等互利清妥起墒遒古泅泳羣衆運動髯虵日以繼夜掃墳傷寒省審時辰台四虛送女客天發神谶碑天婦羅鐵锝惕懼痛矯文蜃無選詳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