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迯暑”。消暑;避暑。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雷》:“處士 周洪 言, 寶曆 中,邑客十餘人,逃暑會飲。” 宋 陳師道 《和寇十一雨後登樓》:“豫為逃暑約,一快 楚 臺風。” 明 李攀龍 《逃暑》詩:“無處堪迯暑,高樓坐夜分。” 明 朱國祯 《湧幢小品·義仆》:“歲丁酉之夏,山人逃暑 金山 。”
“逃暑”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1. 基本詞義 “逃暑”指消暑或避暑,即躲避炎熱天氣的行為。該詞由“逃”(躲避)和“暑”(炎熱)組成,強調主動避開高溫環境。
2. 文獻出處 該詞在古籍中多次出現:
3. 用法示例 既可作動詞短語(如“逃暑金山”),也可作名詞(如“逃暑約”),常見于古代詩文描寫夏季活動。
4. 相關典故 《鄭人逃暑》寓言故事(見文言文閱讀訓練)通過鄭人白天在樹下避暑、夜晚仍按原位置納涼導緻露水沾濕的諷刺情節,揭示“方法需隨環境變化”的哲理。
該詞屬于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中多使用“避暑”替代。其文化内涵既反映古人應對炎熱的智慧,也承載着文學創作中的隱喻功能。
逃暑是指遠離鬧市繁華的地方,到山水清幽的郊外或度假勝地避暑消夏的行為。逃暑用來形容人們為了躲避酷暑而選擇離開熱鬧的城市環境,去尋找清涼、宜人的地方。
拆分部首和筆畫:
逃(辶辛):部首辶,總筆畫6
暑(日炒):部首日,總筆畫12
來源:
《逃暑》一詞最早出現在南朝梁·神仙傳記·太白傳中。在古代,人們常常選擇在炎炎夏日離開城市前往郊外或避暑勝地,這樣的行為被稱為“逃暑”。這一詞彙早在唐朝就開始流行。
繁體:逃暑
古時候漢字寫法:
逃:首先,金文将“辶”解釋為一個人走的樣子,後來又形态化為辶的标志性停頓樣。另外,“刀”代表的就是“逃”的發音。所以金文裡寫“逃”兩個字的樣子就是一個人運用刀具逃走的樣子。
暑:金文的寫法是一個太陽上面是一把火,下面是一把鋤頭。
例句:
他為了逃暑去了度假勝地。
組詞:
逃離、逃走、逃跑、避暑、避暑勝地、避暑山莊、度假勝地
近義詞:
避暑、度假
反義詞:
炙烤、執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