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米的意思、火米的詳細解釋
火米的解釋
(1).旱稻。 唐 李德裕 《谪嶺南道中作》詩:“五月畬田收火米,三更津吏報潮鷄。” 宋 範成大 《離堆行》:“ 成都 火米不論錢,絲管相隨看蠶市。”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穀一·粳》:“西南夷亦有燒山地為畬田種旱稻者,謂之火米。”
(2).先蒸後炒的稻谷。 宋 陳師道 《後山談叢》卷四:“ 蜀 稻先蒸而後炒,謂之火米。可以久積,以地潤故也。”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穀四·陳廩米》:“火米有三:有火蒸治成者,有火燒治成者,又有畬田火米,與此不同。”
詞語分解
- 火的解釋 火 ǒ 燃燒,物質燃燒時所發出的光和焰:火力。火燭。火源。火焰。煙火。火中取栗(喻為别人冒險出力,而自己吃虧上當,毫無所獲)。 緊急:火速。十萬火急。 指槍炮 * 等:火藥。火炮。 發怒,怒氣:火暴。火
- 米的解釋 米 ǐ 谷類或其他植物的子實去了皮的名稱:小米。大米。稻米。米珠薪桂(米像珍珠;柴像桂木,形容物價昂貴,生活困難)。 國際長度單位(舊稱“公尺”“米突”),一米等于三市尺。 姓。 筆畫數:; 部首:
專業解析
火米,漢語詞彙,指一種經過特殊火焙處理的谷物,主要指稻米。其核心含義和解釋如下:
-
基本釋義:
- 經火焙幹的米:這是“火米”最核心、最直接的含義。指為了便于儲存或特殊用途,将米(主要是稻米)用火烘烤或焙幹而制成的米。這種加工方式可以降低米的濕度,延長保存時間,有時也賦予其特殊的風味或質地。
-
曆史背景與工藝:
- 在古代農業技術和儲存條件有限的情況下,“火米”是一種重要的糧食加工和保存方法。它區别于直接在陽光下曬幹的“曬米”。火焙處理能更有效地去除水分,防止黴變,尤其在潮濕多雨的地區或季節尤為重要。
-
古籍記載與用例:
-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有明确記載。例如,在《周禮·天官·膳夫》的相關注疏或後世農書、筆記中,常能見到對“火米”制作工藝或用途的描述,常與“暴米”(曬米)相對。
-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在“谷部”也可能提及“火米”或其相關制品(如炒米)作為藥物輔料或特定食療用途。
-
引申與文化意義:
- “火米”體現了古人應對自然、改善食物儲存條件的智慧。它不僅是具體的食物形态,也承載了一定的農業文化和生活史信息。在某些語境下,“火米”也可能泛指經過炒、爆等用火加工的米制品(如炒米、爆米花的前身),但其核心仍指代焙幹的米粒本身。
來源:
-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1986). 漢語大詞典 (第一卷). 上海辭書出版社. (提供“火米”基本釋義及古籍書證)
- 羅竹風 主編. (1986). 辭源 (修訂本). 商務印書館. (提供“火米”釋義及曆史背景)
- (明)李時珍. (1596). 本草綱目 (谷部相關卷次). (提供可能的藥用或食用記載背景)
網絡擴展解釋
“火米”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1.旱稻
指在旱地種植的稻谷,區别于水田種植的水稻。這一用法多見于古代文獻,如唐代李德裕《谪嶺南道中作》提到“五月畬田收火米”,宋代範成大《離堆行》也提到“成都火米不論錢”。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進一步說明西南地區通過燒山開墾旱田種植的稻谷稱為火米。
2.加工方法特殊的稻谷
指稻谷經過“先蒸後炒”的加工工藝,便于長期儲存。宋代陳師道《後山談叢》記載蜀地(今四川)采用此法處理稻谷,稱為火米。明代李時珍也提到火米包含蒸制、燒制等不同加工方式。
3.現代養生食品
當代語境中,火米被描述為一種帶殼蒸制後碾磨的大米,中醫認為其性屬陽,適合陰虛胃寒者食用,且營養價值高于普通白米。
補充說明
- 成語引申義:部分詞典提到“火米”可比喻面容憔悴或事物幹癟(如“火米則焦黃”),但此用法較為少見。
- 地域性:古代火米多與西南地區(如四川、嶺南)的農耕文化相關。
如需進一步了解文獻原文或現代加工工藝,可參考上述标注的網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愛琴海襃崇崩剝不伶俐慚鄧禹茶園垂旒瘁景锉角媒人大圓鏡智弟令豆萁相煎獨着凡間風骊負氣含靈陔步趕唱甘滑冠部鼓佬蚶田號羣患失湖筆家國降祚肩靡郊澤金吹金庭近衛跨轶睽目老弱殘兵涼炒麪連伍靈照亂轟轟履道劈帳破殄前魚讓廪閏變芟芟梢子詩刻收封水電部貪瞋瓦解冰消晚伴兒望拜危逼危疑窩子五生香羞效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