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蘧甯的意思、蘧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蘧甯的解釋

蘧伯玉 和 甯武子 的并稱。 春秋 時 衛國 的大夫,都能根據不同的形勢施展或隱藏自己的才能。《論語·衛靈公》:“君子哉 蘧伯玉 !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論語·公冶長》:“ 甯武子 ,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 晉 袁宏 《三國名臣序贊》:“故 蘧 甯 以之卷舒, 柳下 以之三黜。” 唐 韓愈 孟郊 《遣興聯句》:“ 蘧 甯 知卷舒, 孔 顔 識行藏。” 宋 王禹偁 《公退言懷》詩:“賴有古人蹤跡在,隻應 蘧 甯 是吾師。”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蘧甯”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合成詞,特指春秋時期衛國的兩位著名賢大夫——蘧伯玉和甯武子。該詞凝結了兩人處世智慧的核心特質,常用于形容審時度勢、明哲保身的處世态度。以下是詳細釋義:


一、單字釋義與人物背景

  1. 蘧(qú)

    指蘧伯玉(名瑗),衛國大夫。以“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著稱,善于審時度勢,進退有節。《論語·衛靈公》載孔子贊其:“君子哉蘧伯玉!”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9卷,第635頁);《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1283頁)。

  2. 甯(nìng)

    指甯武子(名俞),衛國大夫。《論語·公冶長》稱:“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愚不可及”的韬晦之策被後世視為大智慧。

    來源:《辭源》(修訂本,第2456頁);《莊子集釋》(中華書局,第456頁)。


二、合成詞“蘧甯”的文化内涵

“蘧甯”并稱始見于《莊子·則陽》:

“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甯武子之為人也,善藏其用。”

莊子通過兩人事迹,闡述“與時俱化”的哲學思想,強調在亂世中以智慧保全自身、待時而動的生存策略。後世遂以“蘧甯”代指明哲保身、審時度勢的處世之道。

例證:


三、權威典籍中的引申義

  1. 處世智慧象征

    蘧伯玉的“知非”自省(《淮南子·原道訓》載其“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與甯武子的“愚智”切換,共同構成儒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實踐典範。

    來源:《淮南子集釋》(中華書局,第78頁);《論語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第201頁)。

  2. 文學中的隱喻意象

    古典詩詞常以“蘧甯”暗喻隱逸或權變,如元稹《答姨兄胡靈之見寄五十韻》:“蘧甯知卷舒,孔顔識行藏。”

    來源:《全唐詩》(上海古籍出版社,卷398)。


四、現代詞典釋義

《漢語大詞典》定義:

“蘧甯:蘧伯玉與甯武子的并稱。二人皆春秋衛國大夫,以處世應變見稱。”

《辭海》補充:

“後以‘蘧甯’指代明哲保身、順應時勢之人。”


參考資料原文摘錄:

  1. 《莊子·則陽》:“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甯武子之為人也,善藏其用。”(漢典網《莊子》原文
  2. 《論語·公冶長》:“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論語》
  3. 《漢語大詞典》第9卷:“蘧甯”詞條(上海辭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蘧甯”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曆史人物并稱

“蘧甯”指春秋時期衛國的兩位大夫——蘧伯玉和甯武子(“甯”通“甯”)。他們的處世智慧被《論語》記載:

兩人均以審時度勢、進退有度的智慧被後世并稱,成為儒家推崇的典範。

二、成語含義

“蘧甯”作為成語,引申為謹慎處世的态度,強調在複雜情境中言行小心、思慮周全。例如:

讀音與注音

注意:部分資料将“蘧甯”與“蘧甯”混用,實為同一概念的不同寫法。

别人正在浏覽...

安身貶損不省人事操心徹晝侈費赤松子抽象思維錯身誕命調揭定約逗镘封诰腹測浮皮潦草各級膈疝寡淺孤犢畫墁黃茶禁要決谳劇烈巨響控阋寬容寬以待人浪拽懶漢略則糧塗燎鑪碄碄留滞砻刻蠻俗沒後程盟主闵茶冥求南省辇運噴頭篇末貧塉镪水牽顧翹盼請安曲喻然故喪儀鎖匙屠各推考歪充頑具襄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