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蘧伯玉 和 甯武子 的并稱。 春秋 時 衛國 的大夫,都能根據不同的形勢施展或隱藏自己的才能。《論語·衛靈公》:“君子哉 蘧伯玉 !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論語·公冶長》:“ 甯武子 ,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 晉 袁宏 《三國名臣序贊》:“故 蘧 甯 以之卷舒, 柳下 以之三黜。” 唐 韓愈 孟郊 《遣興聯句》:“ 蘧 甯 知卷舒, 孔 顔 識行藏。” 宋 王禹偁 《公退言懷》詩:“賴有古人蹤跡在,隻應 蘧 甯 是吾師。”
“蘧甯”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蘧甯”指春秋時期衛國的兩位大夫——蘧伯玉和甯武子(“甯”通“甯”)。他們的處世智慧被《論語》記載:
兩人均以審時度勢、進退有度的智慧被後世并稱,成為儒家推崇的典範。
“蘧甯”作為成語,引申為謹慎處世的态度,強調在複雜情境中言行小心、思慮周全。例如:
注意:部分資料将“蘧甯”與“蘧甯”混用,實為同一概念的不同寫法。
《蘧甯》是一個漢字詞語,拼音為qú níng。它的意思是指行走、奔跑的樣子。
《蘧甯》由蘧(草木部首)和甯(田字底部)兩個部首組成,它們分别擁有11個和5個筆畫。
《蘧甯》起源于古代漢字,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的一些典籍中。它是一個古老的詞彙,描述了奔跑、行走的姿态。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彙在現代漢語中逐漸少見,但在古代文學作品中仍有出現。
《蘧甯》的繁體字為「蘧甯」,字形上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略有不同。《蘧甯》的古代寫法為「蘧寧」。
1. 街頭巷尾,他蘧甯而過,速度之快令人歎為觀止。
2. 他在籃球場上蘧甯着邁步,輕松地繞開了對手的封堵。
蘧甯沒有常見的組詞,因為它本身是一個詞語的意思。
蘧甯的近義詞包括奔跑、疾行、飛奔等。
蘧甯的反義詞包括停止、靜止、緩慢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