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卓異的操行。 漢 班固 《奏記東平王蒼》:“竊見 桓梁 、 晉馮 、 李育 、 郭基 、 王雍 、 殷肅 ,此六子者,皆有殊行絶才,德隆當世。”《三國志·魏志·高貴鄉公髦傳》:“其特拜 簡 為忠義都尉,以旌殊行。”
“殊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為詳細解釋:
殊行(拼音:shū xíng)指卓異的操行,強調品德或行為超出常人。該詞最早見于漢代文獻,如班固《奏記東平王蒼》中提到的“殊行絕才”,以及《三國志》中“以旌殊行”的記載,均用于褒揚人物的高尚品行。
在部分現代語境中(如),該詞被解釋為成語,表示與衆不同的行為方式,強調行動或舉止的特殊性。例如:“他的殊行常引發争議,但也體現了獨立思考。”
例:“此六子者,皆有殊行絕才,德隆當世。”
例:“特殊行業需遵守更嚴格的規範。”
不同權威來源對詞義側重不同:
如需進一步考證古籍用例,可參考《漢書》《三國志》等文獻原文。
殊行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與衆不同的行為、行動。它形容某人的舉止或行為與一般人不同,獨特異常。
殊行的部首是歹,拆分之後可以拆為“歹”和“行”兩個部分。
殊行的筆畫數為10畫。
殊行源自《左傳·莊公四年》:“非所謂堯舜之殊行,則其鄉行之可也。”
殊行的繁體字為「殊行」。
在古時候,殊行的寫法可能有所差異,但整體結構基本相同。
他以其殊行受到了廣泛的贊揚和關注。
殊行的組詞有:殊行異己、殊行特立、殊行不由、異乎尋常。
殊行的近義詞有:獨行、特立獨行、自行其是、另辟蹊徑。
殊行的反義詞有:常行、循規蹈矩、隨大流、順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