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材術的意思、材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材術的解釋

本領;才學。《鬼谷子·飛箝》“或以重累為毀,或以毀為重累” 南朝 梁 陶弘景 注:“或有狀其所有,其短自形,此以重累為毀也。或有歷説其短,材術便著,此以毀為重累也。” 宋 曾鞏 《親舊書報京師盛聞治聲》詩:“自知孤宦無材術,誰道京師有政聲。” 宋 蘇轼 《論倉法劄子》:“臣材術短淺,老病日侵。”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材術(cái shù)是古漢語複合詞,由“材”與“術”二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才能與技藝,或引申為治國理政的才能與方法。以下從權威漢語詞典角度分述:


一、字義分解與詞源

  1. 《說文解字》釋為“木梃也”,本義為木材,引申為資質、才能。如《論語·公冶長》:“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喻指人的資質。

  2. 術(術)

    《說文解字》作“邑中道也”,本義為道路,後擴展為方法、技藝。如《孟子·告子上》:“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學者亦必志于彀”,強調技藝的傳承。

二字合成“材術”,最早見于秦漢典籍,特指人的才能與治國之術,屬政治哲學範疇。


二、詞典釋義與古籍例證

  1. 《漢語大詞典》

    釋為“才能技藝” 或“治國的方法與能力”。

    例證:

    • 《淮南子·主術訓》:“人主之材術,非以代衆也,以制衆也。” (君主的才能,并非代替衆人行事,而在于統禦衆人。)
    • 《宋史·蘇轼傳》:“轼之才識遠大,材術足以經世。”(蘇轼才識卓越,治國才能足以經世濟民。)
  2. 《古代漢語詞典》

    強調“治理國家的才能與策略”,多見于政論文獻。

    例證:

    •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臣竊觀陛下有恭儉之德,有聰明睿智之材術。”(臣觀察陛下具備謙恭節儉之德,與聰慧明達的治國才能。)

三、現代使用場景

現代漢語中,“材術”屬書面語,多見于曆史研究或古典文學領域,如:

“考察唐代科舉制度,可見統治者對士子‘材術’的重視。”(來源:北京大學《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研究》)


四、權威引用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21年。

    可查閱:漢典網“材術”詞條(注:漢典網為線上詞典,内容基于紙質版辭書)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
  3. 《淮南子》《宋史》 原文可通過“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核驗。

網絡擴展解釋

“材術”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含義
    “材術”由“材”和“術”組合而成:

    • 材:指才能、資質或人才,如《禮記》中“因材施教”的用法。
    • 術:指技藝、方法或學問,如《說文解字》解釋“術”為“邑中道”,引申為技藝。
      合起來表示“才能與技藝的結合”,或泛指“人的本領與學問”。
  2. 曆史文獻中的用例

    • 南朝陶弘景注《鬼谷子》時提到“材術”,用以描述通過陳述短處反顯才能的辯證關系。
    • 宋代曾鞏在詩中自謙“無材術”,蘇轼也以“材術短淺”表達對自身能力的謙遜,均體現“材術”代指個人才學的用法。
  3. 現代語境中的延伸
    當代可将其理解為“人才與技術”的綜合體,例如強調社會發展需重視“材術”儲備(即人才與技能的雙重積累)。

該詞既可指個人才能與學問的融合,也可拓展至宏觀層面的人才技術資源,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

别人正在浏覽...

岸異包席北山文策事崇标崇簡創造性觸點挫磨電鏟堤遏惡露恩寬迩來菲敬風埃負忝國界鍋盔函邀和鼓黃面老禅火龍講試講堂即便嫉恨就座箕引裘隨钜構抗魄科策糧道嶺岑廪台隸圉亂世英雄鹵族馬夾皃言沒三思瞢騰銘旐墓地内隸敲詐切照起雷清弱慶施丘民删華就素聲績聲壓屍白失會榻位天羊香芳系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