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謂身上不淨之津液。中醫特指婦女産後胞宮内遺留的馀血和濁液。 宋 彭乘 《續墨客揮犀·古方書》:“有婦人因産病,用《外臺秘要》坐導方,其後反得惡露之疾,終身不瘥。”
惡露是中醫婦科學中的專有名詞,指産婦分娩後從陰道排出的餘血濁液。其名稱源于“惡”(指有害、污穢)與“露”(指顯露、排出),合稱産後排出的瘀濁分泌物。根據排出時間和性狀特點,中醫将其分為三個階段:
血性惡露(産後1-4天)
色鮮紅或暗紅,含大量血液及脫膜組織,量多黏稠,屬子宮蛻膜剝離的正常生理現象。
來源:《中醫婦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
漿液性惡露(産後5-10天)
色淡紅似漿液,含少量血液、較多宮頸黏液及陰道分泌物,質地轉稀薄。
來源:《婦人大全良方·産後門》
白色惡露(産後10日後)
色白或淡黃,質地黏稠,主要為白細胞、表皮細胞及宮頸黏液,持續約2-3周。
來源:《景嶽全書·婦人規》
異常表現需警惕:若惡露超過3周未淨(惡露不絕),或出現臭味、血塊增多、腹痛發熱,提示感染或宮腔殘留,屬病理狀态,需及時幹預。
來源:《黃帝内經·素問》
現代醫學對應概念:惡露過程與西醫“産褥期子宮複舊”一緻,包含血液、壞死蛻膜等組織排出,正常持續4-6周。
來源:《婦産科學》(第九版)
惡露是産婦分娩後子宮内脫落的蛻膜組織、血液、黏液等混合物經陰道排出的生理性液體,屬于産後恢複的重要指标。以下從定義、階段劃分、正常特征及異常信號三方面綜合解釋:
惡露是胎盤娩出後,子宮蛻膜(特别是胎盤附着處)逐漸脫落,與血液、宮頸黏液、壞死組織等混合排出的分泌物。其名稱源于中醫“惡露不淨”概念,現代醫學認為“惡”僅指排出物的混合狀态,并非病理描述。
血性惡露(産後3-4天):
呈鮮紅色,含大量血液、小血塊及蛻膜碎片,類似月經初期。
漿液性惡露(産後4-14天):
顔色轉為淡紅或棕紅,以漿液為主,含少量血液及較多壞死蛻膜組織。
白色惡露(産後14天至6周):
黏稠乳白色或淡黃色,主要成分為白細胞、退化蛻膜及表皮細胞,标志子宮接近完全恢複。
正常表現:
血腥味但無臭味,總量約500-1000毫升,持續4-6周逐漸減少。
異常信號需就醫:
建議産婦每日觀察惡露變化,保持外陰清潔,避免盆浴。若出現異常症狀,需及時就診排除宮腔殘留或感染風險。
傍隣餔餟常道娼根持祿養交絺纻抽割捶背摧絃打夯船典祀調斂東馳西騁房星分領俯亮浮橋扶于甘膳個錢故刑鶴煙花冢會值解納解寤雞毛撣子進谳酒渴伎作浚都抗争鲲鲕籃筍屴崱禡禂蒙澒南徼暖心話佥都禦史凄淡其高秦珠三鹿為犇三染三食牲石拾人唾餘霜晴太尊檀密騰鶱同衾頹綱退偃賢才君子相錯詳一小共虓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