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th for transporting food] 指軍隊運送軍糧等補給的通路
糧道暢通
(1).運糧的道路。《六韬·疾戰》:“敵人圍我,斷我前後,絶我糧道,為之奈何?”《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縱奇兵,佯敗走,而絶其糧道。”《三國演義》第四五回:“我自引一萬馬軍,往 聚鐵山 斷 操 糧道。”
(2).官名。 明 清 兩代都設督糧道,督運各省漕糧,簡稱“糧道”。《明史·職官志四》:“布政司參政、參議分司諸道。督糧道,督冊道,分守道。”《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四回:“他是制臺的親戚,自然大家都送錢給他了。有一位 福建 糧道姓 謝 ,便送了他十兩銀子。”
"糧道"是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的曆史詞彙,其核心釋義可分為以下兩類:
一、官職釋義
指明清時期設置的專職官員,隸屬于戶部或地方督撫,負責管理糧食征收、倉儲及調撥事務。該官職在《明史·職官志》中有明确記載:"各省設督糧道,掌催科、運輸、屯田及漕政事宜"。《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明清兩代掌管漕運的官名"(來源:《漢語大詞典》第9冊)。
二、運輸通道釋義
特指古代戰争中運輸軍糧的交通線路,如《孫子兵法·軍争篇》所述"軍無辎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其中糧道的暢通與否直接影響戰局。清代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分析潼關戰略地位時強調"據潼關則扼天下糧道"(來源:《讀史方輿紀要·陝西篇》)。
按清代官制,糧道官階為正四品,需定期向戶部呈報《糧儲冊》。其職能在《清史稿·食貨志》中有專項記載,包含漕糧驗收、倉儲防火、運丁管理等二十餘項細則(來源:《清史稿·卷一百二十二》)。
“糧道”一詞在不同曆史語境中有兩層核心含義,以下為詳細解釋:
指軍隊運送糧食、物資的交通路線,是古代戰争中保障後勤的核心要素。例如:
明清兩代設置的督糧道官職,主要職責包括:
該詞最早見于先秦兵書,明代成為正式官職名稱,清代延續但職能有所調整。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曆史文獻或軍事策略讨論。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案例,可參考中《三國演義》等文學作品的引用。
奔育察曉打場大公酖酒道式底也伽飛鳴鳳喈風行水上告化子格魯吉亞供報公衆谷底匦旌貴器荷錢合散黃金鑄象魂飛魄蕩箭竿劑量謹願乩仙嵇向拘绁雷雨雲臉型亂階淪傷買犂賣劍逆溢泥中隱刺配德偏解聘用制坡陁搶收企鵝青苔篇勤思窮理居敬秋荼秋月春花三魂七魄上海市山陰客省台受禮雙鬟素景咷笑通施通屬無聲畫相侔獻爵幰幰小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