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隸圉的意思、隸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隸圉的解釋

指低賤的身份或地位。《左傳·哀公二年》:“庶人工商遂,人臣隸圉免。” 楊伯峻 注:“隸圉,亦奴隸,隸服雜役,圉養馬。”《國語·周語下》:“亡其氏姓,踣斃不振;絶後無主,湮替隸圉。” 韋昭 注:“隸,役也。圉,養馬者。” 漢 王符 《潛夫論·論榮》:“處隸圉不足以為恥,撫四海不足以為榮。”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隸圉”是一個古代漢語複合詞,主要用于描述社會底層身份,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代低賤的社會身份或地位,特指從事雜役、養馬等卑賤工作的奴隸階層。該詞由“隸”和“圉”兩個單字複合而成:

二、曆史背景與文獻引證

  1. 《左傳·哀公二年》記載:“人臣隸圉免”,楊伯峻注解說,隸負責雜役,圉負責養馬,二者均為奴隸身份,但可通過立功免除賤籍。
  2. 《國語·周語下》提到“湮替隸圉”,韋昭注解“圉”為養馬者,進一步印證其職業屬性。

三、社會意義

在周代等級制度中,“隸圉”屬于奴隸階層,與“庶人”“工商”等群體共同構成社會底層。其身份可通過特定條件(如戰功)改變,如《左傳》中趙簡子承諾“免隸圉”以激勵士兵。

四、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該詞已罕用,僅見于古籍研究或曆史文獻分析。如需表達類似含義,可用“底層勞工”“仆役”等現代詞彙替代。

如需進一步了解“隸”字的字形演變,可參考漢典網對“隸”的解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隸圉》這個詞的意思

《隸圉》是指古代書法中的一種字體風格,多用于正式文件和公文書寫。隸圉字體沿用了戰國秦漢時期的隸書,因其規整、工整、莊重的特點,被廣泛應用于古代書法藝術中。

拆分部首和筆畫

《隸圉》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分:隸和圉。

隸的部首是辶,總筆畫數為10。

圉的部首是囗,總筆畫數為7。

來源

《隸圉》一詞來源于漢代的《說文解字》。在古代,書法是一門非常重要的技藝,各種字體都有不同的應用場合。隸圉字體因其工整的特點,逐漸成為行書和草書的标準字體,被廣泛使用。

繁體

《隸圉》這個詞在繁體字中是「隸圉」。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隸圉》這個詞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相似:

「隸圉」。

例句

1. 他的書法功底很好,擅長用隸圉字體書寫。

2. 為了使文件更加莊重正式,他特意選擇了隸圉字體。

3. 在書法展覽上,他的隸圉字體作品備受好評。

組詞

1. 隸書

2. 隸體

3. 隸書

近義詞

1. 隸書字體

2. 雜字

3. 篆書字體

反義詞

1. 草書字體

2. 行書字體

3. 隸仿字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