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動魄。 南朝 梁 江淹 《學梁王兔園賦》:“既投冠而棄劍,亦抗魄而盪靈。”
“抗魄”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文學語境中,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抗魄”意為“猶動魄”,即震動心靈、令人驚心動魄。該詞通過“抗”(對抗、激發)與“魄”(魂魄、精神)的組合,強調精神層面的強烈觸動。例如南朝梁江淹在《學梁王兔園賦》中寫道:“既投冠而棄劍,亦抗魄而盪靈”,描繪了激烈的場景對魂魄的激蕩。
單字拆分
該詞多見于古典文學作品,如賦體或詩歌中,用于渲染激烈、壯闊的氛圍。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屬于生僻詞範疇。
若在古籍或文學賞析中遇到此詞,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具體情感色彩。例如江淹原句通過“抗魄”強化了棄劍投冠後的悲壯感。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學梁王兔園賦》原文及古代文學注解。
《抗魄》是指勇敢面對困難與挑戰,堅韌不拔的精神品質。
《抗魄》的拆分部首為手部首和鬼部首,拼音為"shǒu"和"guǐ"。它包含13個筆畫。
《抗魄》一詞的來源是現代漢語。它的繁體為「抗魄」。
在古時候,「抗魄」的寫法可能會不同于現代漢字的形态。可以參考古代文獻或古代碑刻等資料,以了解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1. 他在面對挫折時展現出了堅定的抗魄精神。
2. 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普通人如何抗魄,最終取得成功的故事。
抗魄可以組成其他詞語,如:
1. 抗魄力:指一個人或團體抵抗困難的能力。
2. 抗魄精神:指在面對逆境時堅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
近義詞:堅毅、剛毅、勇敢。
反義詞:軟弱、膽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