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芳香。 三國 魏 嵇康 《養生論》:“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氣。”
香芳是漢語中表示芳香氣息的複合詞,由“香”與“芳”兩個同義語素構成。《現代漢語詞典》将“香”定義為“氣味好聞”,而“芳”則指“花草的香氣”(《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兩者疊加後,“香芳”特指植物或香料散發的濃郁芬芳氣味,常見于文學作品中,例如《楚辭·九歌》中“芳菲菲兮襲予”一句,即以“芳”代指香草的氣息(中華書局《楚辭補注》)。
從詞源演變看,“香”在甲骨文中形似禾谷盛于器皿,本義與谷物香氣相關,後引申為一切美好氣味;“芳”則從“艸”(草)部,專指草木之香(《說文解字注》)。二者組合後,“香芳”多用于描繪自然花草或熏香制品的馥郁特質,如唐代李商隱詩句“瑤瑟凝塵清怨絕,香芳滿地月華高”中,便以“香芳”渲染靜谧雅緻的環境氛圍(上海古籍出版社《李商隱詩歌集解》)。
該詞的同義詞包括“芬芳”“馨香”等,但語義側重略有差異。《漢語大詞典》指出,“芬芳”強調氣味清新,“馨香”多指祭祀用香,而“香芳”更突出香氣濃郁持久的特質(《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現代漢語中,“香芳”常見于詩歌、散文等文體,口語使用頻率較低,屬于書面語色彩較重的詞彙。
“香芳”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香氣濃郁、芬芳宜人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香氣撲鼻、芳香馥郁,強調氣味的美好與濃郁,常用于描述花草的香味。例如:“庭院中百花盛開,香芳四溢。”
使用場景
文學典故
該詞最早見于三國時期嵇康的《養生論》:“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氣。”,此處以“香芳”隱喻過度追求感官享受的危害。
同義詞與擴展
近義詞包括“芳香”“芬芳”等,反義詞為“腐臭”“腥臊”。
“香芳”是一個偏文學化的詞彙,既可直指自然香氣,也可通過比喻表達抽象意境。需注意,其現代日常使用頻率較低,更多見于古典文獻或詩歌創作中。
柏馬榜賣薄晚怅怳超逸絶塵丑媟催肥呆根答剌蘇刁滑東周列國志斷線對鄰兒戲犯順匪彜風移龜将固且駭怖何暇和諧後援畫翚懷珠韫玉環翠閣畫肉隳頹假山機猷龛岩況乃曠日累時來處不易來勢洶洶壘培遼隴流死流溢録遺鳴贊盆山喬梓颀大耆指入超醹醴三忘三餘讀書沙陲山峽斯拉夫字母松花綠宿疴添倅鐵線篆讬附陷鋒廂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