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銘旐的意思、銘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銘旐的解釋

即銘旌。 宋 歐陽修 《謝公挽詞》詩之一:“朔風吹霰雪,銘旐共飄飄。” 元 麻革 《密國公挽詞》詩:“鬱鬱佳城閉,翩翩銘旐開。”參見“ 銘旌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銘旐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主要用于古代喪葬禮儀,指刻寫死者姓名、身份或功績的旗幡,是出殡時引導靈柩的儀仗器物。以下從詞義、文化背景及文獻依據角度分述:

一、詞義解析

  1. 本義為刻寫文字,引申為記載、銘記。在喪儀中特指書寫死者信息的載體。《說文解字》釋:“銘,記也。從金名聲。”段玉裁注:“謂刻金石以記功也。”

    文獻依據:《周禮·春官·小祝》載“銘,明旌也”,鄭玄注:“銘,書死者名于旌。”

  2. 指古代繪有龜蛇圖案的魂幡,用于招魂或标識靈柩。《說文解字》:“旐,龜蛇四遊,以象營室。”古代喪禮中,“旐”為“九旗”之一,代表亡魂歸處。

    文獻依據:《儀禮·士喪禮》記“為銘各以其物”,鄭玄注:“銘,明旌也。雜帛為物,大夫士之所建也。”

  3. 銘旐合用

    二字組合後,專指出殡時書寫死者姓名的旌旗,兼具标識身份與引魂功能。《漢語大詞典》釋義:“銘旐,即明旌。豎在靈柩前标志死者官職和姓名的旗幡。”

    文獻依據:清代顧炎武《日知錄·喪禮》考:“銘旌,以绛帛為之,廣終幅,三品以上長九尺,五品以上八尺,六品以下七尺。書曰‘某官某公之柩’。”

二、文化功能與形制

三、現代使用與文獻參考

現代漢語中,“銘旐”僅見于古籍研究或方言遺存(如閩南語保留“銘旌”讀音)。權威文獻可參考: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明确釋義為“舊時豎在靈柩前标志死者官職和姓名的旗幡”。
  2. 《儀禮注疏》(中華書局點校本):詳載周代喪儀中銘旐的使用規範。
  3. 《中國古代喪葬禮儀》(楊樹達著):分析銘旐在“五禮”中的文化定位。

銘旐作為古代喪禮的核心儀具,其詞義融合了文字記載(銘)與魂幡指引(旐)的雙重功能,是研究傳統喪葬制度與生死觀的重要文化符號。

網絡擴展解釋

“銘旐”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míng zhào,主要用于古代文獻中,指代葬禮儀式中的一種旗幡,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文獻例證

  1. 宋代歐陽修《謝公挽詞》
    “朔風吹霰雪,銘旐共飄飄。”
    釋義:寒風夾雜雪粒吹拂,銘旐在風雪中飄動,描繪出殡時的肅穆場景。

  2. 元代麻革《密國公挽詞》
    “鬱鬱佳城閉,翩翩銘旐開。”
    釋義:墓地關閉時,銘旐緩緩展開,體現葬禮的莊重儀式感。


同義詞與關聯詞


現代使用

該詞屬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僅見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研究。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儀禮》《宋史》等典籍中對喪葬儀制的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本據變化身钗頭丞倅城臯弛絕帝匹砥束東北平原東完西缺獨行根費神高節鬲津貴俊國畫鼓眩合兩為一覈正黃神皇竹減省迦師錯幾臣節啬急驚列盡光靜莊金牌九九距守可圈可點款托款雜蠟享良久亂人芒刺在背墓生兒内明佞祿排除萬難髼頭啓瞶振聾請室輕爽勸功區域人牲擅朝社會保險世勢使智使勇貼金媮食透體吞噬穩固無可無不可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