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prose;essay]
(2) 指不講究韻律的散體文章
(3) 一種文學體裁,包括雜文、隨筆、遊記等
(1).文采煥發。 晉 木華 《海賦》:“若乃雲錦散文於沙汭之際,綾羅被光於螺蚌之節。”
(2).猶行文。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明詩》:“觀其結體散文,直而不野,婉轉附物,怊悵切情:實五言之冠冕也。”
文體名。六朝以來,為區别于韻文、骈文,而把凡是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概稱散文。隨着文學概念的演變和文學體裁的發展,散文的概念也時有變化,在某些曆史時期又将小說與其他抒情、記事的文學作品統稱為散文,以區别于講求韻律的詩歌。現代散文是指除小說、詩歌、戲劇等文學體裁之外的其他文學作品。其本身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為雜文、小品、隨筆等。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散文漢語 快速查詢。
散文是一種與韻文、骈文相對的文體形式,其核心特征在于不追求押韻、對仗等格律限制,以自然流暢的語言自由表達思想情感。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及語言學著作的詳細解釋:
文體屬性
指不講究韻律、對仗的散體文章,與詩歌、骈文等韻文相對。語言形式自由,以自然表達為主,不刻意追求句式工整。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表達方式
通過叙事、抒情、議論等手法,直接反映社會生活或個人感悟,結構靈活,主題廣泛。
來源:夏征農、陳至立主編《辭海》(第七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20年。
語言形式自由
無固定格律約束,句式長短錯落,以口語化為基礎,兼具書面語的凝練性。
來源:王力《古代漢語常識》,中華書局,2018年。
内容題材廣泛
涵蓋雜文、隨筆、遊記、書信等,既可記錄日常見聞,亦可探讨哲理、抒發情感。
來源:周振甫《文學風格例話》,複旦大學出版社,2019年。
古代散文
先秦諸子散文(如《莊子》)、曆史散文(如《史記》)奠定了叙事與說理傳統;唐宋古文運動後,散文成為主流文體。
來源:郭錫良《古代漢語》,商務印書館,2018年。
現代散文
五四新文化運動後,白話散文興起,強調個性表達與時代關懷,代表作家如魯迅、朱自清。
來源:錢理群《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大學出版社,2021年。
來源: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散文是一種以自由靈活的形式表達作者思想情感的文學體裁,與詩歌、小說、戲劇并列。其核心特點在于“形散神聚”——形式上不拘泥于結構、韻律,但主題思想集中統一。以下從多個角度展開解釋:
維度 | 散文 | 詩歌 |
---|---|---|
語言節奏 | 自然流暢 | 講究韻律節奏 |
結構形式 | 段落式自由書寫 | 分行分節,形式規整 |
意象運用 | 直接描述為主 | 高度凝練隱喻 |
散文作為最貼近生活的文學形式,既能承載深刻思考,又能記錄生活瑣碎,其魅力正在于用自由的筆觸捕捉世間萬物的神韻。閱讀優秀散文,如同與智者對話,在平凡中發現不平凡。
阿們按觞變禮步話機餐苡長潸寵行詞社撮略帶肚子大郡擔腳大熟大圍得工夫典租地境地志鈍學二虎耳生法律規範番號奮蕩風雅拂袖而去果斷彙茅獲廁火道瀖濩胡旋舞薦席兼資解人難得鲫瓜兒季候稽緩禁不得進酖敬鬼神而遠之浸漫厥昭拘累枯木再生烈婦浏飈馬如遊龍摸黑甯僚陪待乾媽潛蛬遷易砌末上德聲名大噪神色張皇聽課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