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稽緩的意思、稽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稽緩的解釋

遲延。《宋書·王僧綽傳》:“臣謂唯宜速斷,不可稽緩。”《元典章·刑部二·繫獄》:“朝廷所行政令,承受官司,稽緩不行,雖有施行不復檢舉,緻有弛廢者糾察。”《明史·李彬傳》:“論功,與 旭 皆臨敵稽緩,不益封。” 清 周亮工 《書影》卷七:“人命至重,爾輩其慎之!稽緩僅七日,遂緻冥追。”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稽緩”是漢語複合詞,本義指拖延、延遲。《漢語大詞典》将其解釋為“遲延,拖延”,這一釋義源于古代公文中對行政效率的強調。從構詞角度分析,“稽”在《說文解字》中訓為“留止也”,特指事務停滞的狀态;“緩”則從糸(絲)旁,本指織物寬松,引申為時間上的寬延。

在具體語境中,該詞多用于描述公務處理不及時的情形。如《唐律疏議·職制律》記載“諸事應奏而不奏,不應奏而奏者,稽緩者笞四十”,可見古代法律對稽緩行為的明确處罰。宋代《慶元條法事類·文書門》更規定“行遣稽緩,杖八十”,反映曆代官府對行政效率的嚴格要求。

現代漢語中,“稽緩”的使用範圍已擴展至日常事務,如《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例句“工程進度不可稽緩”,說明其既可指公文處理遲滞,也可泛指各類事務的拖延。需要注意的是,該詞屬于書面用語,常見于法律文書、公文寫作等正式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

“稽緩”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jī huǎn,其核心含義為遲延、拖延。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析:


基本釋義

  1. 詞義
    指行動或處理事務時故意拖延、不及時完成,帶有因主觀或客觀原因導緻延誤的意味。

文獻例證

  1. 曆史典籍中的使用

    • 《宋書·王僧綽傳》提到:“臣謂唯宜速斷,不可稽緩”,強調處理事務應果斷,不可拖延。
    • 《元典章·刑部二》記載:“承受官司,稽緩不行”,批評官員對政令執行不力。
    • 《明史·李彬傳》中“臨敵稽緩”則指軍事行動遲緩導緻功績受損。
  2. 綜合解析
    該詞多用于正式或書面語境,常見于古代公文、史書,側重強調因拖延導緻的負面後果(如政務廢弛、軍事失利等)。


近義詞與關聯詞


使用建議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元典章》《明史》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襃聖侯八虞倍費背光鞭楚兵儲誠僞承志崇雅黜浮搐搦楚驿的留的立貳功粉刷忿阋分與告退宮鴉雚蒲還風韓馮漢土和暄後天畫閣魂搖魄亂見晛楖人鞠戚看鏡靠把龍腦菊鲈魚脍緑肥紅瘦賣爵囊澀泥滑逆數驽薾盤璞潑涼水牆花路草螓蛾卻霜驅迫日中則移守龜水彩畫順服似乎蛈蝪停藏投棄吐白鳳晩憇挽強未形韋衣虓勇攜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