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志的意思、地志的詳細解釋
地志的解釋
[annals of local history;local chronicles] 記載國或區域的地形、氣候、居民、政治、物産、交通等的變遷的書
詳細解釋
見“ 地志 ”。
亦作“ 地誌 ”。專記地理情況的書。 晉 張華 《博物志》卷一:“餘視《山海經》及《禹貢》、《爾雅》、《説文》、地志,雖曰悉備,各有所不載者,作略説。”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辯證二》:“今 東海縣 乃 漢 之 贛榆 ,自屬 琅琊郡 ,非古之 東海 也…… 延年 ( 石延年 )不講地誌,但見今謂之 東海縣 ,遂以二 疏 名之,極為乖誤。” 孫犁 《關于兒童文學》:“有時教子弟念 金 元 的曆史,念邊疆的地志。”
詞語分解
- 地的解釋 地 ì 人類生長活動的所在:地球(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地心說。 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地質。地殼。 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陸地。地下。 地球表面的土壤:土地。田地。地政。地主。 地球上的
- 志的解釋 志 ì 意向:志願。志氣。志趣(志向和興趣)。志士(有堅決意志和高尚節操的人)。志學。 記,記在心裡:志喜。志哀。永志不忘。 記號:标志。 記載的文字:雜志。志怪(記載怪異的事)。 稱輕重,量長短、多
網絡擴展解釋
“地志”是記錄某一地區自然與人文概況的文獻形式,其含義和演變可綜合以下要點說明:
一、基本定義
地志指專門記載國家或區域地形、氣候、居民、政治、物産、交通等變遷的書籍。它既是地理信息的載體,也包含曆史、社會、經濟等綜合内容,具有“橫排門類,統合古今”的特點。
二、曆史發展
- 起源:最早出現于東漢,如《益州志》;
- 發展期:魏晉南北朝時期湧現代表作,如韋昭《吳郡國志》、常璩《華陽國志》;
- 衰落與轉型:隋唐後逐漸衰落,宋代被圖經和方志取代。
三、内容特點
- 涵蓋範圍:包含自然地理(地形、氣候)、人文地理(居民、政治制度)、經濟(物産、交通)等;
- 文獻價值:被視為方志雛形,為後世研究古代區域發展提供重要史料。
四、延伸含義
在成語用法中,“地志”可比喻詳細記錄事物情況的文字,例如形容某著作内容詳實如地方志書。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案例或曆史脈絡,可參考漢典及地方志研究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地志》一詞的意思是指對地理或地形特征進行系統記錄和描述的著作或資料。按照拆分部首和筆畫來看,它由“土”和“志”兩個部分組成,其中“土”表示與地球有關的意思,“志”表示記錄或記載的意思。該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中。在繁體字中,地志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相同。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地志的“地”字由一個象形的“土”字構成,形狀類似于土地的輪廓。而“志”字則是通過加上一橫和兩點表示記載的意思。由于漢字的演變和簡化,現代漢字中的地志寫法已經變為了“地志”。
以下是一個關于地志的例句:
在這本地志中,詳細記錄了這個地區的地形、地貌、氣候等信息。
與地志相關的組詞包括地理、地形、地貌等。
地志的近義詞可以是地名志、地博、地理志等。
地志的反義詞可以是地圖、地理等。
希望這些信息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