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砌末的意思、砌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砌末的解釋

[qiemo] 元雜劇演出中所用簡單布景和道具。也作“切末”

詳細解釋

(1).演戲用的簡單布景和小道具。 宋 無名氏 《錯立身》戲文第四出:“孩兒與老都管先去,我收拾砌末恰來。” 元 高安道 《哨遍·嗓淡行院》套曲:“外旦臊腥臭,都是些唵噆砌末,猥瑣行頭。” 劉大傑 《中國文學發展史》第二四章二:“砌末一名,為劇中所用的道具。”

(2).指戲曲中滑稽戲谑的小動作。 元 曾瑞 《紅繡鞋·風情》曲:“粧砌末招人謗,哮孛郎見人羞。”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說稗·難中福》:“ 周 説 王 反正,則劇場附會,為砌末熱鬧地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砌末(又稱“切末”)是元明時期戲劇表演中使用的各類小型道具及舞台用具的統稱,涵蓋兵器、器物、裝飾品等實物裝置,其名稱源于宋元俗語“什物”的音轉(“什”讀如“雜”)。這一術語在《元曲選》等文獻中頻繁出現,例如劇中人物執砌末登場的情節,反映了其在舞台表演中的實際功能。隨着戲劇發展,“砌末”一詞逐漸被“道具”替代,成為現代戲劇術語的前身。

詞義解析與曆史演變

  1. 本義

    指傳統戲曲中可移動的舞台物件,如《漢宮秋》中的琵琶、《單刀會》中的青龍刀,均屬砌末範疇。其作用在于輔助表演,營造場景真實性。

  2. 詞源考據

    語言學家王力在《古漢語字典》中指出,“砌末”源自宋元市語“什物”的音變(“什”讀若“雜”),後因方言差異演變為“切末”或“砌末”,體現民間語言對戲劇術語的影響。

  3. 現代轉化

    20世紀後,隨着西方戲劇理論傳入,“道具”一詞取代“砌末”成為行業标準術語,但學術研究中仍保留“砌末”以區分傳統戲曲特色裝置。

權威參考來源

(注:因專業詞典數據庫訪問限制,部分來源未提供直接鍊接,但上述文獻可通過國家圖書館數據庫或學術平台檢索驗證。)

網絡擴展解釋

“砌末”是中國傳統戲曲中的術語,指舞台上使用的道具和簡單布景的統稱,其名稱源于宋元時期的行院行話,意為“什物”。以下是詳細解釋:

1.定義與功能

2.曆史與來源

3.分類與特點

4.藝術價值

砌末是中國戲曲虛實結合藝術的重要載體,既服務于表演,又通過象征手法拓展舞台空間,體現了傳統戲曲“以簡代繁”的美學特征。如需更深入的曆史例證,可參考《梧桐雨》《張生煮海》等元雜劇劇本。

别人正在浏覽...

百華謗罵抱腹包修臂鞲炳文慘禍長漢昌明童子撤酒愁霜闖然舛逆雕巧風池鳳琶幹始跟究葛越館賓菇飯旱母寒信橫戈躍馬貨單揭車接頭兒幾何圖形科籍困笃老牧留犁漏刃梅花白捺蜻蜓偏手闝妓幈風倩善勸說曲腔日下無雙日影參辰卯酉詩衢樹頂絲絕送使探官繭蹄筋通汗同異投軍文成履霞牀香埠庠黉項羽吟纖啬邪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