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至德;盛德。《老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韓非子·解老》:“德盛之謂上德。” 南朝 梁 江淹 《後讓太傅揚州牧表》:“自非上德橫乎天地,高績格於區宇,烈譽馥於一時,茂名鬱乎當世者,豈有降今日而莫先哉!” 元 耶律楚材 《題萬壽碑陰》詩:“端然居上德,非碑道亦行。”
(2).指帝德。 漢 班固 《<兩都賦>序》:“或以抒下情而通諷諭,或以宣上德而盡忠孝。”
(3).借指帝王。 明 徐渭 《代被論乞免得溫旨謝表》:“重誓餘生,捐酬上德。”
(4).崇尚德行。上,通“ 尚 ”。《管子·戒》:“是故聖人上德而下功,尊道而賤物,道德當身,故不以物惑。”《左傳·僖公二十八年》:“二月, 晉 郤縠 卒, 原軫 将中軍, 胥臣 佐下軍,上德也。”《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君子哉若人!上德哉若人!”
“上德”一詞的釋義可從多個維度解析,綜合權威資料如下:
至德與自然無為
源自《老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指最高層次的德不刻意标榜德行,而是順應自然、無為而治,達到“無目的”的境界。這種德性超越形式,強調内在修養而非外在表現,與“下德”(執着于形式之德)形成對比。
帝德與帝王象征
在政治語境中,“上德”可指帝王之德或代指帝王本身。如漢班固《兩都賦序》提到“宣上德”即頌揚君主德行。
《道德經》将“上德”置于道德層次頂端,認為其本質是“無為且無目的”,與“上仁”“上義”等逐級退化的道德形式形成對比。這種思想影響了後世對自然法則與人性本真的探讨。
如需進一步了解《道德經》中“上德”的哲學體系,可參考、8的完整分析。
“上德”是一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品德高尚、道德行為優秀的人。這個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下面我們分别來了解一下。
成語“上德”由部首“一”和“彳”組成。部首“一”表示直線,筆畫為1;部首“彳”表示走路,筆畫為3。
成語“上德”來源于《孟子·盡心上》一篇,原文是“夫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意思是說最高水平的德行不表現出來,所以才算是有真正的德行;而低水平的德行不表現出失去,所以才算是沒有真正的德行。後來人們将其中的“上德”作為成語使用,表示高尚的德行。
成語“上德”的繁體寫法為「上德」。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成語“上德”的寫法并無特殊變化,仍然是「上德」。
他一直堅持着上德的行為準則,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表現出高尚的品質。
衡德、修德、明德、寬德等。
高尚、品德高潔。
下德、行為不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