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聖君治國應該戒懼的三件事。《韓詩外傳》卷七:“ 孔子 曰:‘明王有三懼:一曰處尊位而恐不聞其過,二曰得志而恐驕,三曰聞天下之至道而恐不能行。’” 唐太宗 《執契靜三邊》詩:“衣宵寝二難,食旰餐三懼。”
三懼是中國古代政治哲學中的重要概念,特指君主應當具備的三種敬畏之心。該詞最早見于《荀子·堯問》,其核心内涵為“敬畏天命、敬畏賢人、敬畏民言”,體現了儒家思想對統治者德行的規訓。
一、經典出處與釋義 《荀子·堯問》記載:“孔子曰:『君子有三懼: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此處“三懼”具體指:
二、詞義演變考據 《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條時,援引《說苑·君道》中楚莊王“有不能治者三”的記載,将原始概念擴展為:
三、現代語義解析 在《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中,該詞被歸納為治國者應當警惕的三種隱患,具體包括:
文獻參考來源:
“三懼”是中國古代政治哲學中的一個概念,指聖君治國應當時刻警惕的三件事。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源自《韓詩外傳》卷七記載的孔子觀點,即“明王有三懼”:
曆史背景與典故
唐太宗在《執契靜三邊》詩中提到“食旰餐三懼”,将其作為治國準則。還以越王勾踐(納谏改過)和晉文公(勝後仍憂)為例,說明三懼的實際應用。
現代引申
部分資料(如)将其擴展為面對重大挑戰時的普遍心理狀态,如考試、演講等場合的畏懼感,但此屬現代語境下的延伸解讀,非原典本義。
三懼最初是儒家對君主的治國警示,強調自省、謙遜與執行力,後被引申為對重大事務的謹慎态度。需注意區分古典定義與現代泛化用法。
按鞫報恨布袋裡老鴉乘空螭魚崇卑沖積道遊凋荒對口徑放火燒山墳冢覆陷甘埚高元鈞句萌華發畫派畫堂湖唇虎剌孩混稱惛憂家屬區解折距絶駿穩潰軍藍澱磊硌綟木鱗蟲陵藉彌靡魔天木珊瑚逆施葩蘤青苗法企喻筌罤羣玉山日臻完善柔脆瑞夢叡喆三大運動蜃風水瑞祀孔探悉韬戢田連鳀冠同住人脫敗吳封五日京兆污僞暹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