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懼的意思、三懼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懼的解釋

指聖君治國應該戒懼的三件事。《韓詩外傳》卷七:“ 孔子 曰:‘明王有三懼:一曰處尊位而恐不聞其過,二曰得志而恐驕,三曰聞天下之至道而恐不能行。’” 唐太宗 《執契靜三邊》詩:“衣宵寝二難,食旰餐三懼。”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三懼”是中國古代政治哲學中的一個概念,指聖君治國應當時刻警惕的三件事。以下是詳細解釋:

  1. 核心含義
    源自《韓詩外傳》卷七記載的孔子觀點,即“明王有三懼”:

    • 一懼:身處高位卻擔心聽不到自己的過失(“處尊位而恐不聞其過”),強調君主需保持謙遜,廣納谏言。
    • 二懼:功成名就時擔心滋生驕縱(“得志而恐驕”),提醒成功時需戒驕戒躁。
    • 三懼:聽聞治國大道後擔心無法踐行(“聞天下之至道而恐不能行”),主張知行合一。
  2. 曆史背景與典故
    唐太宗在《執契靜三邊》詩中提到“食旰餐三懼”,将其作為治國準則。還以越王勾踐(納谏改過)和晉文公(勝後仍憂)為例,說明三懼的實際應用。

  3. 現代引申
    部分資料(如)将其擴展為面對重大挑戰時的普遍心理狀态,如考試、演講等場合的畏懼感,但此屬現代語境下的延伸解讀,非原典本義。

三懼最初是儒家對君主的治國警示,強調自省、謙遜與執行力,後被引申為對重大事務的謹慎态度。需注意區分古典定義與現代泛化用法。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三懼的意思

《三懼》是一個成語,意為三種害怕或擔心的感覺。它通常用來描述一個人在面對某種情況或決策時的心理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

《三懼》的拆分部首是“一、二、心”,筆畫數為“14、4、13”。

來源與繁體

《三懼》源自中國古代小說《水浒傳》。在這部小說中,有一個叫楊志的角色,他無故被指為盜賊,成為了官府的通緝對象。每當他聽到有人說“官府來了”時,他便感到“三懼”,即害怕、緊張和驚慌。這個故事後來被引申為對任何害怕和擔心的描述。

在繁體中,《三懼》的寫法為「三懼」。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和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書寫中,《三懼》的寫法可能會有些差異,但基本意義不變。

例句

他面對大考時感到了三懼:害怕失敗、緊張壓力和思緒紊亂。

組詞

三心二意、三思而行、三緘其口

近義詞

害怕、擔心、恐懼

反義詞

勇敢、大膽、無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