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崇庳 ”。高低,高下。 唐 韓愈 《進學解》:“商財賄之有亡,計班資之崇庳。” 元 黃溍 《日損齋筆記·辯史》:“若夫權行試守,皆正除之官,特以是别資序之崇卑而已。”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列朝一·節假》:“上因傳旨,此後遇京官夜還,無問崇卑,令舖軍執燈傳送。”
“崇卑”的漢語詞典釋義
“崇卑”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崇”(崇高)與“卑”(卑微)兩個反義語素構成,用于描述事物在地位、空間或價值上的高低差異。其核心含義為:
指社會身份、官職、禮制中的尊卑等級。例如《禮記·樂記》載:“宮室崇卑有度”,強調建築規格需符合身份尊卑。
形容地形、建築物的高低起伏。如《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提及“崇卑參差”,描繪山勢錯落之态。
引申為品性、才能的優劣之分。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以“文辭崇卑”論文章格調的高下。
語義演變與用例
權威參考來源
(注:因部分古籍原典無直接網絡鍊接,釋義依據權威工具書标注來源;《漢語大詞典》線上版可參考www.hanyudacidian.cn,《辭源》線上版可查詢www.ciyuan.com)
“崇卑”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崇卑”意為高低、高下,常用來形容地位、等級或事物的差異。該詞也寫作“崇庳”(“庳”通“卑”),屬于古漢語用法,現代使用較少。
古代文獻中的用例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官制、禮儀或等級制度相關的語境,現代常見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
該詞屬于文言詞彙,現代口語中極少使用,但在研究古代社會結構、職官制度時仍有參考價值。如需進一步了解組詞或例句,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
百翮百葉箱播植蔡女長須主簿成敗論人懲窒辭海鹾鹹打對仗妒忌發顔非奇憤烈負檐蜉蝣鬼星石室裹糇含經花消獲準架謊鑿空講語郊飲角影枷梢浸種酒台箕引裘隨梁州獵蠅靈署盆草平定僻性扡子清商伎熱症肉竹入監篩春天闱鐵腳通臂通釋銅駝推三推四惟利是命蓊穢問結硖路現年綫坯子閑素枭滅轄下狎筵斜界系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