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恨的意思、報恨的詳細解釋
報恨的解釋
報仇雪恨。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渭水三》:“ 杜伯 與其友 左儒 仕 宣王 , 儒 無罪見害, 杜伯 死之,終能報恨於 宣王 。”《三國演義》第七回:“叵耐 劉表 !昔日斷吾歸路,今不乘時報恨,更待何年。”
詞語分解
- 報的解釋 報 (報) à 傳達,告知:報告。報喜。報捷。報考。報請(用書面報告向上級請示)。報廢。 傳達消息和言論的文件、信號或出版物:簡報(文字較短、内容簡略的書面報告,印發給有關部門)。電報。情報。晚報。畫
- 恨的解釋 恨 è 怨,仇視:怨恨。憤恨。仇恨。痛恨。 為做不到或做不好而内心不安:恨事。悔恨。遺恨。抱恨終天。 愛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報恨”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一、基本釋義
- 拼音:bào hèn
- 詞性:動詞(動賓結構)
- 核心含義:指因怨恨而采取報複行為,即“報仇雪恨”。該詞強調因遭受不公或傷害後,内心積蓄怨恨并尋求反擊的心理或行動。
二、出處與用法
-
曆史文獻:
- 最早見于北魏郦道元《水經注·渭水三》,記載杜伯為友複仇的故事:“杜伯與其友左儒仕宣王,儒無罪見害,杜伯死之,終能報恨於宣王。”
- 《三國演義》第七回中亦有使用:“今不乘時報恨,更待何年?”體現為抓住時機複仇的語境。
-
使用場景:
- 多用于描述個人或群體因受屈辱、傷害而決心反擊,常見于曆史故事或文學作品中。例如:“他隱忍多年,隻為有朝一日能報恨雪恥。”
三、相關詞彙
- 近義詞:雪恥、複仇、洩憤
- 反義詞:寬恕、和解、釋懷
四、補充說明
- 情感色彩:帶有強烈負面情緒,需注意語境使用,避免過度渲染暴力或仇恨。
- 現代應用:當代更傾向于用“報仇”“複仇”等詞,“報恨”多出現在書面或文學表達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故或例句,可參考《水經注》《三國演義》等文獻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報恨的意思
報恨是指對于受到傷害或冤屈的人心頭所懷的憤恨之情。當個人或團體遭受到傷害,無法得到公正和滿意的解決時,便會産生報恨的心理。這種心理是希望通過自己或他人的努力,在適當的時機以惡報惡,以憾報憾,以淚報淚,讓對方感受到同樣的痛苦。
拆分部首和筆畫
報恨的拆分部首是賽字邊,筆畫為9畫。
來源和繁體
報恨一詞源于古代漢語,以簡體字書寫。在繁體字中,報恨為“報恨”,部首和筆畫均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由于文字的演變,報恨并沒有獨立的字形,而是通過組合其他字來表示這個意思。例如,組合了“辛”和“怨”的組詞“怨辛”來表示報恨的含義。
例句
1. 他深深地報恨着那個傷害過他的人,發誓要讓對方也嘗盡苦果。
2. 她無法釋懷的報恨心情一直困擾着她,無法忘記過去的冤屈。
組詞
怨恨、仇恨、報複、複仇等。
近義詞
仇恨、報複、複仇、痛恨等。
反義詞
寬宏大量、寬容、原諒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