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青苗法的意思、青苗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青苗法的解釋

也稱常平給斂法、常平斂散法。 宋 王安石 新法之一。其法以諸路常平、廣惠倉所積錢糧為本,在春夏兩季青黃不接時出貸給民戶。春貸夏收,夏貸秋收。每期收息二分。本意在以低息限制豪強盤剝,減輕百姓負擔,但因在施行中弊端層出,又遭到保守派的反對而廢止。以後興廢無常,原意也漸喪失。《宋史·食貨志四上》:“於 陝西 轉運司私行青苗法,青散秋斂,與 安石 意合。至是,請施行之 河北 ,於是 安石 決意行之,而常平、廣惠倉之法遂變而為青苗矣。”《宋史·王安石傳》:“青苗法者,以常平糴本作青苗錢,散與人戶,令出息二分,春散秋斂。”《金6*6*梅詞話》第七八回:“那時隻是上納秋糧,後吃宰相 王安石 立青苗法增上這夏稅。”亦省稱“ 青苗 ”。 宋 蘇轼 《司馬溫公神道碑》:“及 王安石 為相,始行青苗、助役、農田、水利,謂之新法。”《宋史·食貨志四上》:“臺諫官 呂公奢 、 孫覺 、 李常 ……等皆以論青苗罷黜。”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青苗法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青苗法是中國宋代王安石變法時期推行的農業信貸政策,其核心内容為政府向農民提供低息貸款以緩解春耕資金短缺問題。該法于熙甯二年(1069年)正式頒布實施,屬于"熙甯新法"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漢語詞彙構成角度解析,"青苗"指未成熟的農作物,引申為農作物生長關鍵期;"法"指國家制定的法規制度。二者組合特指針對農作物生長期的專項扶助政策,這一構詞方式體現了古代漢語"以物喻事"的命名特征。

政策具體運作包含三個核心環節:

  1. 信貸發放:每年春夏兩季分兩次向農戶提供現錢或糧種,金額根據戶等劃分
  2. 利息标準:官方規定年息二分(20%),較民間高利貸顯著降低
  3. 償還機制:分夏秋兩稅期償還,可折算為糧食或現錢繳納

該政策具有雙重制度設計意圖:一方面通過"抑制兼并"限制地主高利貸盤剝(《宋史·食貨志》),另一方面以"常平新法"構建政府財政增收渠道(《續資治通鑒長編》)。在實施過程中形成"倉司-縣尉-戶長"三級管理體系,配套設立"提舉常平司"作為專職監管機構。

曆代學者對青苗法的評價呈現差異化認知。南宋朱熹認為其"法意雖善而執行多弊"(《朱子語類》),清代錢大昕指出"惠民之政漸成苛斂"(《廿二史考異》),現代史學家黃仁宇則從國家財稅體系角度肯定其制度創新價值(《中國大曆史》)。

網絡擴展解釋

青苗法是北宋王安石變法中的核心政策之一,又稱“常平新法”或“常平斂散法”,主要目的是通過政府借貸緩解農民經濟壓力,同時增加財政收入。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背景

青苗法于熙甯二年(1069年)正式推行,其核心是将常平倉、廣惠倉的儲糧折算為本錢,在春、夏兩季青黃不接時向農民和手工業者提供貸款,秋收後連本帶息歸還,年利率為20%(即“每期收息二分”)。這一政策參考了唐代宗時期的“青苗錢”制度和宋仁宗時期陝西轉運使李參的實踐經驗,王安石在鄞縣試點成功後推廣至全國。

二、主要内容

  1. 借貸對象與方式
    按民戶資産分為五等,最高一等戶可借15貫,末等戶1貫。借貸需以10戶為一保,互相擔保監督。
  2. 利息與還款
    名義年利率為20%,但實際執行中因地方官吏加碼,常高達30%-40%。還款隨夏秋兩稅進行,分兩次結清。
  3. 政策目标
    抑制民間高利貸(當時利率普遍達100%-300%),減輕農民負擔,同時通過利息收入改善財政“積貧”狀況,實現“民不加賦而國用足”。

三、實施結果與争議

四、曆史評價

梁啟超将青苗法類比為“官辦勸業銀行”,肯定其金融創新性。現代學者多認為其初衷良好,但脫離實際執行能力,加之宋代官僚體系腐敗,導緻政策異化為斂財工具。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實施細節或争議案例,可參考《宋史·食貨志》及王安石變法相關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擺班抱材鞭石邊鎮铛油綢密打花臉膽練典統颠衣到裳斷弦再續獨對焚芝否婦宮駕夠數颃颡谽然淮雨鹘軍鹄觜靴驕犷剿截激伶警醒軍容頭兩漢骊嶺鱗屑六出計流宕忘反蹓彎露酎露胔面懇明當内恧烹蛇樸澀譬稱庀工氣喘窮審容儀軟懶瑞雪霏霏上儀升曦深謀遠慮受命寶水浔慝人同音共律萬微為然吳侬軟語五臧掀然小鑼惜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