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螭魚的意思、螭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螭魚的解釋

螭紐官印和魚符。古代帝王賜予貴官的兩種符信。代指官員。 清 曹寅 《遊仙詩》之六:“絳節朱旛奉起居,後前夾轂盡螭魚。”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螭魚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獸,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闡釋:


一、本義溯源

螭(chī) 在《說文解字》中釋為“若龍而黃,無角曰螭”,指黃色無角的龍類神獸。“螭魚” 實為螭吻的别稱,屬龍生九子之一,為建築構件“鸱尾”的演化形态。其形象融合魚與龍的特征:魚身、龍首、口闊吞脊,尾部上翹呈卷曲狀,常見于宮殿屋脊兩端。


二、文化象征

  1. 鎮火祥瑞

    古人認為螭魚屬水精,置于屋頂可辟火災(《唐會要》載“漢柏梁殿災後,越巫獻鸱魚之說”)。

  2. 權力象征

    螭紋為商周青銅器常見圖騰,後成為皇家建築專屬裝飾,彰顯威儀(見故宮太和殿螭吻實物)。


三、文獻佐證


四、現代應用示例

北京故宮太和殿屋脊的螭吻高3.4米,由13塊琉璃構件組成,為現存最大古建築螭魚實物(故宮博物院官網可查影像資料),印證其防火與禮制雙重功能。


參考資料原始出處: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2. 李時珍《本草綱目》人民衛生出版社校注本
  3. 李誡《營造法式》商務印書館文津閣本
  4. 故宮博物院官網建築專題頁

網絡擴展解釋

螭魚是中國古代建築裝飾中的一種神獸形象,其含義與演變可通過以下要點解釋:

  1. 起源與佛教關聯
    螭魚的原型源自印度佛教中的摩羯魚(Makara),一種神話中的海獸,具有魚身、象鼻等混合特征。南北朝時期,隨着佛教傳入中國,摩羯魚與中國本土的鸱尾形象結合,形成“鸱魚”的稱謂。

  2. 建築功能與象征
    螭魚最初作為屋脊裝飾構件,位于正脊兩端,主要起固定瓦片、防風防雨的實用作用。因其形象融合了魚的特征,古人認為其能“吞火鎮水”,具有防火避災的象征意義。

  3. 形态演變

    • 早期:晉代至唐代多表現為魚尾狀,稱為“鸱尾”,尾部豎直或内卷,常見于雲岡石窟等佛教藝術中。
    • 後期:晚唐後逐漸演變為獸首魚身的混合形态,明代進一步龍形化,成為龍生九子中的“螭吻”,但仍保留部分魚的特征(如鱗片)。
  4. 文化内涵
    螭魚的形象融合了中印文化元素,既體現佛教護法神獸的威嚴,又承載中國龍文化的皇權象征。其背上常插寶劍,傳說為道教許遜真君所留,兼具鎮邪與穩固建築結構的雙重意義。

  5. 名稱辨析
    “螭魚”在不同文獻中亦作“鸱魚”“蚩吻”,實為同一裝飾構件在不同曆史階段的稱謂差異。明清時期多稱“螭吻”,而“螭魚”更側重其早期魚形特征的表現。

總結來看,螭魚是中國建築文化與外來宗教藝術結合的典型産物,其形态與功能的變遷反映了古代工匠對實用性與象征意義的巧妙平衡。

别人正在浏覽...

豹死留皮表裡一緻搏影噆味侈浩瘡腫達貴憺然道方倒豎大清老早調梅調烹鼎成龍升豆腐多口阿師廢壞風恙奉巵匜負債鈎棧滾毬賀蘭仙花黃皇祖妣繪素恢迂雞生鵝鬥卷回痾疢曠大理産蠡城臨沖榴環台鸾發沒身不忘明刺麋鳥齊遬球台绮豔宂剩設科打诨伸開雙字水鸮騰飛通帛同裘通訊湍濑團量忘八羔子物離鄉貴吾仗銜感相克相濟曉箭笑迷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