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樹木名。又名南燭。葉卵圓形,互生。花白色筒狀,多數花冠排列花軸之上,下垂為穗狀。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木二·綟木》﹝釋名﹞引 陳藏器 曰:“生林澤山谷,木文側戾,故曰綟木。”
綟木是一種杜鵑花科植物,學名為Lyonia ovalifolia,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南地區及長江以南丘陵山區。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學名與别名
學名Lyonia ovalifolia,别稱南燭、烏飯葉、染菽等。其名稱“綟木”源于古人對植物紋理的描述,指其木質紋理側戾(不規則扭曲)的特征。
形态特征
綟木為常綠或落葉灌木/喬木,高可達12米。葉片革質,卵形或橢圓形,長5-14厘米,全緣,葉脈下凸。花白色筒狀,呈穗狀下垂排列。
生态分布
生長于酸性紅壤地區,是酸性土壤的指示植物,常見于林澤山谷及長江以南丘陵地帶。
藥用價值
枝葉和果實可入藥,主治脾虛腹瀉、腰腳無力、跌打損傷等症,具有補脾益腎、活血強筋的功效。現代研究認為其可改善肝腎陰虛引起的腰膝酸軟、頭暈目眩。
需注意:綟木易與“樳木”“榒木”等名稱混淆,但後兩者分别指傳說中的大樹(樳木)或其他木本植物(榒木),科屬和用途均不同。
《綟木》(lí mù),意為光亮而新鮮的木材。這個詞常常用來比喻人物根基深厚、才華橫溢。
《綟木》的部首拆分為糸(繩子)和木(木頭),部首糸相當于線,木表示木頭。《綟木》一共有14畫。
《綟木》在《說文解字》中未有記錄,屬于近代新詞。近年來,隨着對詞彙的需要不斷增加,這個詞彙逐漸被人們所接受和使用。
繁體字為「緹木」。
在古代漢字中,對于《綟木》的詞義,通常使用以下寫法:
綟:表示白或細絲
木:木材
1. 他是一顆綟木,才思敏捷,創作出了許多優秀的作品。
2. 這個團隊裡每個人都像綟木般堅定不移,他們共同創造了不可思議的成果。
組詞:綟花(美麗而鮮豔的花朵)、綟線(細絲線)
近義詞:充實、充足、豐富
反義詞:貧乏、枯燥、空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