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mb] 用土堆成的墳包
亦作“ 墳塚 ”。墳墓。 後蜀 何光遠 《鑒誡錄·鬼傳書》:“ 蜀 人呼老弱為波,墳塚為塊。”《三國演義》第六回:“﹝ 董卓 ﹞又差 呂布 發掘先皇及後妃陵寝,取其金寳。軍士乘勢掘官民墳冢殆盡。” 劉大白 《淚痕之群》詩:“掘好了墳冢,把思想埋葬了,但是她一瞬間就破冢而再生了。”
見“ 墳冢 ”。
“墳冢”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fén zhǒng(注音:ㄈㄣˊ ㄓㄨㄥˇ),其核心含義為用土堆成的墳墓或墳包。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墳冢指用土堆砌而成的墳墓,通常用于埋葬逝者。其結構由“墳”(左右結構)和“冢”(上下結構)組成,兩字均有“墳墓”之意,組合後更強調土堆的形态特征。
現代漢語中,“墳冢”多用于書面或文學語境,口語中更常用“墳墓”。其英文對應詞為tomb。
“墳冢”一詞兼具曆史與文學色彩,既描述具體的土堆墳墓,也反映古代喪葬文化。如需進一步了解方言或古籍中的用例,可參考《鑒誡錄》《三國演義》等文獻。
《墳冢》一詞是指埋葬死者的土堆或土坡。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墳(土墓)和冢(堆積)。墳冢一般用于描述古代墓地的特征。
拆分部首和筆畫 段落标題:根據《康熙字典》,墳冢的拆分部首分别是土和冂,它們分别代表土地和蓋住的意思。筆畫方面,墳有五畫,冢有四畫。
來源、繁體及古時候漢字寫法 段落标題:《墳冢》一詞最早出現在《釋名》一書中,意思是埋葬之地。在繁體字中,墳冢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古代的漢字寫法稍有不同,墳的古代寫法為「墳」,冢的古代寫法為「眾」。
例句 段落标題:1. 他們在家族的墳冢旁紮起了一面紀念旗。
2. 這座墳冢曆經千年,仍然保存完好。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段落标題:組詞:墳墓、冢墓、墳地、冢地。
近義詞:墓地、埋葬之地。
反義詞:廟宇、宮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