墳冢的意思、墳冢的詳細解釋
墳冢的解釋
[tomb] 用土堆成的墳包
詳細解釋
亦作“ 墳塚 ”。墳墓。 後蜀 何光遠 《鑒誡錄·鬼傳書》:“ 蜀 人呼老弱為波,墳塚為塊。”《三國演義》第六回:“﹝ 董卓 ﹞又差 呂布 發掘先皇及後妃陵寝,取其金寳。軍士乘勢掘官民墳冢殆盡。” 劉大白 《淚痕之群》詩:“掘好了墳冢,把思想埋葬了,但是她一瞬間就破冢而再生了。”
見“ 墳冢 ”。
詞語分解
- 墳的解釋 墳 (墳) é 埋葬死人築起的土堆:墳墓。墳地。墳冢。墳茔(墳地,墳墓)。 水邊高地:汶墳。 大:墳首。墳燭。 古代的典籍:墳典。墳籍。 筆畫數:; 部首:土; 筆順編號:
- 冢的解釋 冢 ǒ 墳墓:古冢。荒冢。衣冠冢。青冢。叢冢。 長(僴 ):冢子(長子)。冢嗣(嫡長子)。冢婦(嫡長子的妻子)。冢息(長子)。 大:冢君(大君,對列國君主的敬稱)。冢祀(帝王在宗廟舉行的大祭禮)。 山
專業解析
墳冢是漢語中表示埋葬死者場所的複合名詞,由“墳”和“冢”兩個單字構成。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與《漢語大詞典》的釋義:
一、單字解析
- 墳:本義指高出地面的土堆,後特指埋葬屍體的封土堆。《禮記·檀弓》鄭玄注:“土之高者曰墳”,《說文解字》釋為“墓也”,指地表有封土标記的普通墓葬。
- 冢:本義為山頂,《爾雅·釋山》稱“山頂曰冢”,後引申為高大的墳墓。《周禮·春官》記載“以爵等為丘封之度”,鄭玄注“王公曰丘,諸臣曰封,庶人曰冢”,表明其帶有等級色彩,多指貴族或顯赫人物的墓葬。
二、組合詞義
“墳冢”作為合成詞,泛指各類埋葬死者的土丘,但在具體語境中存在細微差異:
- 形制區别:墳多指普通封土墓,冢則強調規模較大的墓葬,如《史記·高祖本紀》載“項羽燒秦宮室,掘始皇帝冢”,特指帝王陵墓。
- 地域用法:北方方言常統稱“墳”,而“冢”多用于書面語或特定地名(如河南洛陽的“關羽冢”)。
- 文化意涵:二者均承載着祭祀追思的功能,《禮記·祭義》言“衆生必死,死必歸土”,墳冢作為物質載體,體現了中國人“慎終追遠”的倫理觀。
三、權威參考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
- 《周禮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 《禮記集解》,中華書局,1989年。
網絡擴展解釋
“墳冢”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fén zhǒng(注音:ㄈㄣˊ ㄓㄨㄥˇ),其核心含義為用土堆成的墳墓或墳包。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墳冢指用土堆砌而成的墳墓,通常用于埋葬逝者。其結構由“墳”(左右結構)和“冢”(上下結構)組成,兩字均有“墳墓”之意,組合後更強調土堆的形态特征。
2.引證與文學作品中的使用
- 後蜀何光遠《鑒誡錄·鬼傳書》提到:“蜀人呼老弱為波,墳塚為塊。”說明該詞在古代方言中的使用。
- 《三國演義》第六回記載董卓“掘官民墳冢殆盡”,體現了該詞在曆史事件中的描述。
3.近義詞與相關概念
- 近義詞:墳墓、墳茔、陵墓。
- 文化關聯:古代常以土堆标識墓地,墳冢不僅是埋葬場所,也承載祭祀功能,如帝王陵寝被稱為“冢”(如秦始皇陵)。
4.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墳冢”多用于書面或文學語境,口語中更常用“墳墓”。其英文對應詞為tomb。
“墳冢”一詞兼具曆史與文學色彩,既描述具體的土堆墳墓,也反映古代喪葬文化。如需進一步了解方言或古籍中的用例,可參考《鑒誡錄》《三國演義》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白令海暴怨北匈奴必恭必敬冰囊策高足朝華城臯抽答傳送帶大大大芒落殚精極慮阇黎崗頭澤底共觸寡偶絓言鬼剃頭合丹荷荷花毯戶豹毀滅恢特簡放急遞警枕卷駡考風寇鄧聯電免患彌留摩擦目次沐猴鳥吏鼈官逆行蟠桃會缥酒破玉凄楚青田酒親推日薪沙村試工事無巨細時因鎖魚體系退殿推己及人拖床蝦兵蟹将險峰纖悉無遺笑渦洩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