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惧的意思、三惧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惧的解释

指圣君治国应该戒惧的三件事。《韩诗外传》卷七:“ 孔子 曰:‘明王有三惧:一曰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二曰得志而恐骄,三曰闻天下之至道而恐不能行。’” 唐太宗 《执契静三边》诗:“衣宵寝二难,食旰餐三惧。”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三惧”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中的一个概念,指圣君治国应当时刻警惕的三件事。以下是详细解释:

  1. 核心含义
    源自《韩诗外传》卷七记载的孔子观点,即“明王有三惧”:

    • 一惧:身处高位却担心听不到自己的过失(“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强调君主需保持谦逊,广纳谏言。
    • 二惧:功成名就时担心滋生骄纵(“得志而恐骄”),提醒成功时需戒骄戒躁。
    • 三惧:听闻治国大道后担心无法践行(“闻天下之至道而恐不能行”),主张知行合一。
  2. 历史背景与典故
    唐太宗在《执契静三边》诗中提到“食旰餐三惧”,将其作为治国准则。还以越王勾践(纳谏改过)和晋文公(胜后仍忧)为例,说明三惧的实际应用。

  3. 现代引申
    部分资料(如)将其扩展为面对重大挑战时的普遍心理状态,如考试、演讲等场合的畏惧感,但此属现代语境下的延伸解读,非原典本义。

三惧最初是儒家对君主的治国警示,强调自省、谦逊与执行力,后被引申为对重大事务的谨慎态度。需注意区分古典定义与现代泛化用法。

网络扩展解释二

三惧的意思

《三惧》是一个成语,意为三种害怕或担心的感觉。它通常用来描述一个人在面对某种情况或决策时的心理状态。

拆分部首和笔画

《三惧》的拆分部首是“一、二、心”,笔画数为“14、4、13”。

来源与繁体

《三惧》源自中国古代小说《水浒传》。在这部小说中,有一个叫杨志的角色,他无故被指为盗贼,成为了官府的通缉对象。每当他听到有人说“官府来了”时,他便感到“三惧”,即害怕、紧张和惊慌。这个故事后来被引申为对任何害怕和担心的描述。

在繁体中,《三惧》的写法为「三懼」。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和现代有所不同。在古代书写中,《三惧》的写法可能会有些差异,但基本意义不变。

例句

他面对大考时感到了三惧:害怕失败、紧张压力和思绪紊乱。

组词

三心二意、三思而行、三缄其口

近义词

害怕、担心、恐惧

反义词

勇敢、大胆、无畏

别人正在浏览...

暗黪八面威风豹尾奔头逼法擘张才皃成衣铺吃相创啓淳备楚篇道臣倒卷得了诋斥发家方根燔炙发祉粉态伏牺敷腴攻据官首韩信坛践言夹子积石客窆匡士牢甲利兵灵素鳞兽历世磨钝流离失所莽大夫梅花岭梅花妆娘姨平原客拼死捺命曝背食芹千吨清视穷海髯龙容表入微沙势史君子霜芜所思帷灯箧剑文俗相要小脚戏戟心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