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唐 樂曲名。 唐 開元 末, 陝縣 縣尉 崔成甫 翻俚歌《得體歌》而成。《舊唐書·韋堅傳》:“先是,人間戲唱歌詞雲:‘得體紇那也,紇囊得體耶,潭裡船車鬧, 揚州 銅器多。 三郎 當殿坐,看唱《得體歌》。’至 開元 二十九年, 田同秀 上言‘見 玄元皇帝 ,雲有寶符在 陝州 桃林縣 古關尹令 尹喜 宅’,發中使求而得之,以為殊祥,改 桃林 為 靈寶縣 。及此潭成, 陝縣 尉 崔成甫 以 堅 為 陝郡 太守鑿成新潭,又緻 揚州 銅器,翻出此詞,廣集兩縣官,使婦人唱之,言:‘得寶 弘農 野, 弘農 得寶耶!潭裡船車鬧, 揚州 銅器多。 三郎 當殿坐,看唱《得寶歌》。’” 宋 蘇轼 《讀開元天寶遺事》詩之二:“潭裡舟船百倍多, 廣陵 銅器 越溪 羅。 三郎 官爵如泥土,争唱《弘農得寶歌》。” 元 王恽 《通漕引》:“休説春潭《得寶歌》,長笑 韋郎 空侈麗。”
(2). 唐 樂曲名。相傳為 唐玄宗 所制曲。 唐 段安節 《樂府雜錄·得寶子》:“《得寶歌》,一曰《得寶子》,又曰《得鞛子》。 明皇 初納 太真 妃,喜謂後宮曰:‘朕得 楊氏 ,如得至寶也。’遂製曲,名《得寶子》。” 清 洪昇 《長生殿·定情》:“六宮此夜含顰望,明日争傳《得寶歌》。”
“得寶歌”是唐代的一支樂曲名,其含義和來源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崔成甫改編的版本
唐開元末年,陝縣縣尉崔成甫将民間俚歌《得體歌》改編而成。該版本在廣運潭(南方租賦漕運總碼頭)落成典禮上被百餘人齊唱,歌詞為:“得寶弘農野,弘農得寶耶!潭裡船車鬧,揚州銅器多。三郎當殿坐,看唱《得寶歌》”,反映了當時漕運繁榮的景象。
唐玄宗創作的版本
相傳唐玄宗因納楊貴妃而作此曲,并感歎“朕得楊氏,如得至寶”,故命名為《得寶歌》(亦稱《得寶子》或《得鞛子》),後成為唐朝重要曲牌名。此說在《樂府雜錄》等古籍中亦有記載,清代洪昇的《長生殿》中亦有引用。
補充說明
兩種說法均與唐代宮廷文化相關,前者側重民間改編與慶典場景,後者關聯帝王轶事,體現了該曲在音樂史和文學中的雙重意義。
《得寶歌》是一首古代歌曲,寓意着財富的獲得和成功的追求。這首歌曲所表達的是人們對于得到寶物和成功的渴望和追求。
《得寶歌》可以拆分為兩個部分:“得寶”和“歌”。其中,“得寶”部分的部首是“彳”和“宀”,總共有11個筆畫;“歌”部分的部首是“欠”,總共有14個筆畫。
《得寶歌》是中國古代的一首歌曲,流傳至今已有數百年的曆史。它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用來表達人們對于財富和成功的向往。
在繁體字中,《得寶歌》的寫法為「得寶歌」。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漢字的形态和現代有所不同。《得寶歌》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可能會有些許差異,但整體的意義和音韻并沒有改變。
1. 我們一起唱《得寶歌》,祝願大家都能獲得財富和成功。
2. 他用一曲《得寶歌》讓大家感受到了財富的力量。
3. 這首《得寶歌》讓我明白了財富不僅是金錢,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富足。
1. 財富
2. 成功
3. 追求
4. 向往
5. 渴望
1. 獲利
2. 獲取
3. 獲得
4. 得到
5. 争取
1. 失去
2. 失敗
3. 損失
4. 放棄
5. 錯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