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寒食節。 唐 張說 《奉和聖制寒食作應制》:“從來禁火日,會接清明朝。”
禁火日指古代官府或民間為防火患、遵禮制而強制熄滅火源的特殊日期,主要包含兩種含義:
古代按禮制定期改火(更換火種),期間禁止用火。如《周禮·夏官·司爟》載司烜氏“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國中”,指春季禁火舊火、啟用新火。漢代《後漢書·禮儀志》亦載“冬至鑽燧改火”,禁火期間需冷食,形成早期寒食習俗。
特指清明前一兩日的寒食節禁火習俗。據南朝《荊楚歲時記》:“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唐代官方将寒食禁火納入法典,《唐六典》規定“寒食通清明四日假”,期間全國熄火,僅皇宮特許傳燭分火。宋代《東京夢華錄》描述汴梁寒食節“京師人火禁甚嚴”,民間以麥糕、杏仁粥等冷食度日。
現代語境中,“禁火日”多指代寒食節的文化遺存,反映古人防火意識與自然時序觀。部分民俗學者認為其蘊含“辭舊迎新”的象征意義,如《中國民俗通志》所述,禁火實為“斷舊火、啟新火”的淨化儀式。
參考資料
“禁火日”一詞有兩種主要解釋,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
傳統節日的别稱(寒食節)
這是該詞在古代文獻中的常見含義。寒食節是中國傳統節日,通常在清明節前1-2天,期間有禁火冷食的習俗。這一習俗源于春秋時期介子推的傳說,唐代詩人張說曾寫道:“從來禁火日,會接清明朝”。曆史上,寒食節禁火三日,後逐漸與清明節融合。
現代公共政策術語
指政府為保障安全、減少污染而設立的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特定日期。此類規定多見于春節等節慶期間,屬于法定管理措施。例如,中國多地會在春節期間設置“禁火日”以防範火災。
辨析:
阿主暴縱鞭勒便溺筆精財貢超卓樗鉛打掠吊場斷遣度矩沸煎豐岸阜老改行為善韓令寒啬核價花把勢黃妃塔黃巾起義幻術華省昏撒戒日精金良玉炯炯有神鋸匠堪笑款狎浪蕩乾坤陵汩淩脅厘品镠銕榴靥慮囚漫步門牀馬道廟屏念舊鳥噣陪屬棚塞骈生跄踰七耀騎竹馬拳拳服膺衽席無辨熔爐襦褏澀難神經細胞神民沈蔭世論夙興五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