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aise troops;rise in revolt] 出兵;興兵
(1).發兵;出兵。《禮記·月令》:“﹝季夏之月﹞是月也,樹木方盛,乃命虞人入山行木,毋有斬伐。不可以興土工,不可以合諸侯,不可以起兵動衆。”《資治通鑒·周赧王三十一年》:“ 燕王 悉起兵,以 樂毅 為上将軍。” 廖仲恺 《帝國主義侵略史談》第一章:“當時各國若不來朝貢,就起兵去打他。”
(2).猶起事。《史記·項羽本紀》:“ 項王 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秦併六國平話》卷下:“九月, 沛 人 劉邦 起兵於 沛下 。” 郭沫若 《豕蹄·楚霸王自6*殺》:“﹝ 項羽 ﹞自言自語地說:‘我們起初起兵的時候,隨處都有人來參加。’”參見“ 起事 ”。
(3).聚合兵衆。《後漢書·孔融傳》:“ 融 到郡,收合士民,起兵講武。”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濟水二》:“古老言:‘此橋 東海 呂母 起兵所造也。’”
(4).部隊開拔。 明 馮夢龍 《新灌園·騎劫代将》:“[浄]小将既已代勞,不敢逗留,請将軍從容歸國便了,小将就此拜辭,請了;叫衆将官,就此拔營起兵前去。”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起兵漢語 快速查詢。
“起兵”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解釋,綜合搜索結果可歸納如下:
指發動軍隊或派遣兵力進行軍事行動。例如《戰國策·魏策三》記載:“乃為之起兵八萬,車二百乘,以從田文。”。這一用法多用于描述國家或将領的軍事部署。
指因反抗或推翻現有政權而發起武裝行動。如《史記·項羽本紀》提到項羽自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這類用法常見于曆史事件中的反抗行動。
指集結或招募士兵以組建軍隊。例如《後漢書·孔融傳》記載:“融到郡,收合士民,起兵講武。”,強調組織軍事力量的過程。
指軍隊從某地出發或轉移。如《禮記·月令》提到“起兵”與行軍相關,但此義項在現代使用較少。
以上釋義綜合了古籍文獻和現代詞典的注解,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曆史案例,可參考《史記》《戰國策》等文獻。
起兵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開始舉行武裝鬥争,發動起義。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起”和“兵”。
起的拆分部首是“走”,筆畫數為7畫。兵的拆分部首是“勹”,筆畫數為7畫。
起兵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在古代,人們常用兵器作為武裝力量,起兵就是指開始使用兵器進行戰鬥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起兵”這個詞的書寫形式不發生變化,仍然是「起兵」。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起兵的書寫形式有一些變化。在古代漢字中,起的字形為“起”,兵的字形為“丙”。這些字形在發展演變過程中逐漸變化成現在所見的形式。
例句:明朝時期,李自成起兵反抗清朝統治。
組詞:起事、起義、起兵行動、起兵叛亂。
近義詞:興兵、發動戰争、舉兵。
反義詞:停戰、和平、休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