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 周 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一说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序》。
(2).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 西汉 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为三公, 东汉 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见《通典·职官一》。
(3).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 唐 宋 沿 东汉 之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但已非实职。
(4).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 明 清 沿 周 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惟只用作大臣的最高荣衔。见《明史·职官志一》、《清史稿·职官志一》。
(5).星名。《史记·天官书》:“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旁三星三公,或曰子属。” 张守节 正义:“三公三星在北斗杓东,又三公三星在北斗魁西,并为太尉、司徒、司空之象。主变出阴阳,主佐机务。”《晋书·天文志上》:“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西三星皆曰三公,主宣德化,调七政,和阴阳之官也。”
“三公”是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系中的最高官职合称,其具体内涵随朝代演变而调整。根据《汉语大词典》和《中国历史大辞典》记载,该词的核心含义包含以下三个层面:
一、周代制度:西周时期“三公”指辅佐天子的太师、太傅、太保,主要承担教化君主、制定礼法的职能。《尚书·周官》记载“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体现其作为帝王导师的特殊地位。
二、秦汉变革:秦汉时期演变为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的三权分立体系。据《汉书·百官公卿表》所述,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太尉“掌武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形成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经典范式。
三、东汉至魏晋转型:汉成帝时将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确立司徒、司马、司空为新的三公,分管民政、军事、工程。《后汉书·百官志》注引《汉官仪》称其“分职授政,以考功效”,实际权力逐渐被尚书台取代,演变为荣誉性官职。
现代汉语中,“三公”一词仍用于指代国家最高行政职务体系,常见于历史文献研究与古代制度分析领域。该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被标注为历史专名,强调其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的特殊地位。
“三公”是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最高官职合称,其具体所指因朝代不同而有所演变:
周代
西周时期,三公指太师、太傅、太保(),辅佐天子处理政务,如周公旦、召公奭等曾担任此类职务。《尚书·周官》记载:“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
秦朝与西汉
秦朝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东汉至隋唐
东汉改称太尉、司徒、司空(),职能转向礼仪性,实权被尚书台取代。唐宋时期仍保留三公名号,但无实际职务,多为加衔以示尊荣。
职能与演变特点
三公是中国古代官僚体系的顶层象征,其具体官职随朝代更替而变化,总体呈现从实权高位向虚职演变的趋势。
白石道人歌曲采戏弛驭虫文愁神吹牛拍马丹掖大箫灯青钓篷东坡礘礘繁闹观法柜格之松贵品环球回波词亟近金丝猿拷纱扣火枯槁士哭脸浪走楞人了手廉乐练裙子埒垣龙杖路殿路絶密笈鸟书弄死披荡千岁一时穷本屈蟠洒洒少皞申断升没笙籥神咒符折辕诗钟霜讯束衽同方透支外丹罔死万人敌温哥华乌圆消忧谢家楼新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