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last month of summer] 夏季的最末一個月,即農曆六月
夏季的最後一個月,農曆六月。《禮記·月令》:“季夏之月,日在柳,昏火中,旦奎中。” 漢 桓寬 《鹽鐵論·散不足》:“諸生獨不見季夏之螇乎?音聲入耳,秋風至而聲無。” 唐 韓愈 《賀雨表》:“伏以季夏以來,雨澤不降。”
“季夏”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時間指向和文化内涵的詞彙,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季夏指夏季的最後一個月份,對應農曆六月。古代将夏季分為孟夏(四月)、仲夏(五月)、季夏(六月),因此“季”在此表示“末尾”或“第三”的序數含義。
時間與曆法對應
根據《禮記·月令》記載:“季夏之月,日在柳,昏火中,旦奎中。” 這裡通過星象位置進一步佐證了季夏對應農曆六月的時間劃分。古代農事活動常以此為依據,如漢代《鹽鐵論》提到“季夏之螇(蟬)”與季節變化的關系。
文化引申意義
在成語或文學中,“季夏”可象征事物的尾聲階段。例如“季夏之約”比喻接近結束的時期。這種用法源于農耕文化對季節更替的觀察,強調時間節點的特殊性。
相關文獻與引用
唐代韓愈《賀雨表》中“季夏以來,雨澤不降”,以及《禮記》的記載,均體現了該詞在古代文獻中的實際應用,進一步鞏固其曆法和文化意義。
季夏既是農曆六月的代稱,也承載着古代天文、農事觀察的智慧,并在語言發展中被賦予比喻功能。如需了解更完整的古籍原文或星象解析,可參考《禮記·月令》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