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拘囚的意思、拘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拘囚的解釋

(1) [arrest; imprison]∶拘禁;囚禁;關押

拘囚多次

(2) [prisoner]∶被拘禁的囚犯

詳細解釋

(1).拘禁;關押。 唐 顔真卿 《祭伯父豪州刺史文》:“嫂及兒女皆被拘囚。睿略昭宣,宇宙清廓,脫於賊手,并得歸京。” 明 無名氏 《精忠記·臨湖》:“憶昔身遭俘擄,驅馳千裡拘囚,凄涼幾度可憐秋。”《續資治通鑒·宋高宗建炎三年》:“ 信王 脫於拘囚,結集忠義,所得壯勇不啻數十萬,日望王師相為策應。”《“五四”愛******動資料·學界風潮記上編》:“北京大學法科已被軍警占據,作為臨時拘留所,拘囚被捕學生于内。”

(2).被拘禁的囚犯。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中:“若近世之訓蒙稚者……鞭撻繩縛,若待拘囚,彼視學舍如囹獄而不肯入,視師長如寇仇而不欲見。” 清 曾國藩 《湖口縣楚軍水師昭忠祠記》:“士飢将困,窘若拘囚。”

(3).拘束,束縛。 唐 韓愈 《和歸工部送僧》:“早知皆是自拘囚,不學因循到白頭。” 宋 王安石 《寄丁中允》詩:“顧惜五鬥米,無辜自拘囚。” 葉聖陶 《李太太的頭發》:“她又被更深的悔恨拘囚住,一時入于昏迷狀态。”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拘囚"是現代漢語中具有多層含義的複合動詞,其核心語義可拆解為兩個語素:

一、構詞解析

"拘"字在甲骨文中作"勹"形,本義指用手抓捕(《說文解字》),後引申為限制、束縛;"囚"字甲骨文象形為人在囹圄中,指關押俘虜或罪犯(漢典網)。二字組合形成"拘囚",既保留動作特征又包含狀态持續。

二、法律與文學雙重語境

  1. 法律層面特指司法機關依法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如《刑事訴訟法》中的拘留程式(中國人大網法律釋義)。
  2. 文學語境常帶有情感色彩,如魯迅《野草》中"我被拘囚在沉重的鐵門裡",隱喻精神束縛(人民文學出版社《魯迅全集》)。

三、曆時語義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舊唐書·刑法志》"凡拘囚之地,覆以棘刺",指實體監禁場所。至明清小說如《醒世恒言》中,已發展出"心靈受困"的比喻義(中華書局《古代漢語詞典》)。

四、現代使用規範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标注為書面語詞,多用于正式文書或文學作品,日常口語中常被"拘留""關押"等詞替代(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在司法文書中使用時需嚴格區分程式性拘傳與實體性囚禁的法律性質。

網絡擴展解釋

“拘囚”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多層含義:

一、基本釋義

  1. 拘禁;關押(動詞)
    指将人限制自由并關押起來。例如:“嫂及兒女皆被拘囚”(唐·顔真卿《祭伯父豪州刺史文》)。此義項在多個權威來源中均有體現。

  2. 被拘禁的囚犯(名詞)
    指被關押的人。例如:“睿略昭宣,宇宙清廓,脫於賊手,并得歸京”(明·無名氏《精忠記·臨湖》)。

  3. 拘束;束縛(引申義)
    比喻思想或行為受限制。例如:“早知皆是自拘囚,不學因循到白頭”(唐·韓愈《和歸工部送僧》)。


二、用法與例句


三、相關詞彙


四、來源說明

以上解釋綜合了權威詞典、古籍及文學作品中的用法,如需完整例句或更多文獻參考,可查看相關網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阿郎雜碎懊憹曲百口難分闆梯邊慮臂胛不隨和燦燦慘亡黐竿蚳醢饬壘出籠動筆頓遜憤嫉跗蕚載韡改而更張趕得及共承共川鼻飲刮刮咂咂诖僞函調號叫豪奢放逸闳駿滑出律懷鬼胎嘉禾餞館家殷人足客冢款啓流離轉徙彌歲莫邪片楮瓊柯群屬取銷阮囊入境問俗上爬身伴生報社燕石虎殿時禽施散十一死裡逃生滔瀁霆霓危峭危軀午朝勿吉膴仕霞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