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indulge in empty talk]∶隻發空論,沒有實踐
(2) [bunk;bunkum]∶不符合實際情況的言談
别信他那套空談
脫離實際的言論;假話。 南朝 宋 範晔 《與諸甥侄書》:“言之皆有實證,非為空談。” 明 方孝孺 《答王仲缙書》之四:“方今斯文寥落,所望於足下者豈有涯哉!望勿以聖賢之言為空談。” 巴金 《滅亡》第十二章:“我如果為着一個女子,就抛棄了自己的工作,去享受人間的幸福,我又是什麼樣的一個人呢?從前的話都成了空談嗎?”
“空談”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脫離實際、缺乏實際行動的言論或讨論,強調“隻說不做”或“理論脫離實踐”。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拆分
引申含義
政治/社會領域
批評政策制定者或團體僅提出理論卻無行動,例如:“改革不能停留在空談層面,需落實具體方案。”
日常生活
形容個人或群體缺乏執行力,如:“他們空談理想多年,卻從未着手實踐。”
學術/理論領域
指脫離實際的研究或讨論,如:“脫離數據的模型隻是空談。”
成語“空談誤國”
出自明清思想家顧炎武,強調空泛言論對國家發展的危害,與“實幹興邦”形成對比。
曆史背景
魏晉時期的“清談”之風被視為空談的典型,士族階層沉迷玄學辯論而忽視實務,間接導緻社會動蕩。
如果需要更具體的語境分析,可提供例句或場景進一步探讨。
《空談》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說話或讨論事情時隻停留在空洞無實際行動上,缺乏實際行動或實質性内容的行為。
《空談》的部首是“穴”(a)和“言”(yan)。它的總筆畫數是10畫。具體的部首和筆畫構成如下:
穴(a):上面是曰,下面是穴。
言(yan):上面是亠,下面是口,口的側面還有丶。
《空談》最早出現在《論語》中,由孔子的學生曾子提出:“言必信,行必果。’空談其蔽也已久矣!”。後來逐漸被人們所廣泛使用。
《空談》的繁體字為「空談」,字形保留了原來的簡體字的基本結構,隻是筆畫較多,書寫形式略有不同。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較為繁瑣,而《空談》一詞的古代寫法為「空談語」,采用了更多的筆畫和結構。
1. 他隻會空談,從來不去實際行動。
2. 我們需要真正的行動,而不是空談。
3. 這個會議隻是空談,沒有任何實質性的結果。
口頭空談、空談家、空談理論、空談批評、親身實踐與空談相結合。
言辭空洞、空洞無物、口是心非、光說不練。
實際行動、務實、有實質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