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棱兩端的意思、模棱兩端的詳細解釋
模棱兩端的解釋
見“ 模棱兩可 ”。
詞語分解
- 模棱的解釋 不明朗;不加可否模棱兩可詳細解釋亦作“ 模棱 ”。喻遇事不置可否,态度含糊。 宋 陸遊 《老健》詩:“不怪模稜嗤了了,但驚紾臂勸徐徐。” 明 吾邱瑞 《運甓記·太真絕裾》:“若首鼠模稜,負恩不報
- 兩端的解釋 .事物的兩個頂端;兩頭。《論語·子罕》:“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孔穎達 疏:“兩端,終始也。” 宋 王禹偁 《大閱賦》:“出遊兵以定兩端,握奇數而制四面。”《元史·禮樂志二》
專業解析
"模棱兩端"是漢語中一個成語性的表達,其含義與更常用的"模棱兩可"基本相同,指對問題或事物的态度、觀點含糊不清、不明确、不置可否,既不肯定也不否定,讓人難以捉摸其真實意圖。
詳細解釋:
-
字義拆解與核心含義:
- 模棱: "模"有模仿、仿效之意,引申為不清晰、不确定;"棱"指物體的邊角或棱角。"模棱"合起來形容物體邊角不分明、圓滑模糊的狀态,比喻言語或态度不鮮明、不明确。
- 兩端: 指事物的兩頭、兩個方面或兩種可能的選擇。
- 整體含義: "模棱兩端"形象地描繪了一種在兩種(或多種)不同的觀點、立場或選擇之間搖擺不定、态度暧昧、含糊其辭的狀态。持有這種态度的人,刻意避免明确表态,既不說贊成,也不說反對,讓人無法确定其真實想法。
-
語義重點:
- 含糊性: 強調表達或态度的不清晰、不明朗。
- 騎牆性: 指在矛盾或對立的觀點之間保持中立,試圖兩邊都不得罪。
- 不确定性: 無法給出明确的判斷或結論。
- 回避性: 常常帶有回避矛盾、推卸責任或缺乏擔當的意味。
-
出處與用法:
- 該詞源于"模棱兩可"的變體或強調形式。"模棱兩可"的典故可追溯至《舊唐書·蘇味道傳》。史載唐朝宰相蘇味道處世圓滑,遇事總是不明确表态,常說"決事不欲明白,誤則有悔,模棱持兩端可也。"(處理事情不想說得太明白,說錯了會後悔,模棱兩可、兩邊都端着就行了)。後人據此提煉出"模棱兩可"及"模棱兩端"。
- 常用于批評或描述那些在原則性問題、關鍵決策或需要明确立場時,态度暧昧、不敢擔當的人或言論。
-
與"模棱兩可"的關系:
- 模棱兩端 更側重于描述在兩個(或幾個)具體的、對立的選項或立場之間含糊其辭的狀态。
- 模棱兩可 含義更廣,泛指一切态度、言語、事情的不明确、含糊不清。兩者在核心含義(含糊、不明确)上高度一緻,"模棱兩端"可以看作是"模棱兩可"在特定語境(涉及兩端/對立面)下的具體化表達或強調形式。在實際使用中,"模棱兩可"更為常見和通用。
權威來源參考: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對"模棱兩可"的解釋為:"(态度、意見等)含糊;不明确:态度~。~其詞。" 這同樣適用于"模棱兩端"的核心含義。該詞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寫,商務印書館出版,是漢語規範化的權威工具書。
- 《漢語大詞典》: 對"模棱"的解釋包含"含糊、不明确"之義,并引用了《舊唐書·蘇味道傳》的典故作為書證。該詞典是中國規模最大的漢語語文詞典,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權威性。
網絡擴展解釋
“模棱兩端”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基本含義
指言辭或行為含糊不清,不明确表态或立場,與“模棱兩可”同義。常用于描述人在面對争議問題時态度模糊,回避明确選擇。
結構與來源
- 結構:由“模棱”(含糊)和“兩端”(兩個極端)組成,屬四字成語。
- 發音:mó léng liǎng duān,注音為“ㄇㄛˊ ㄌㄥˊ ㄌㄧㄤˇ ㄉㄨㄢ”。
- 出處:最早見于清代《粵東紀事》,原文提到“祁宮保模棱兩端,怕事之極”,形容人因畏懼而态度不明。
用法與語境
- 語法功能:多作謂語、賓語或定語(如“他模棱兩端的回答令人失望”)。
- 感情色彩:含貶義,暗指缺乏決斷或責任感。
- 適用場景:常見于政治、社交等需明确立場的語境,如“面對争議,領導模棱兩端的态度引發不滿”。
補充說明
- 近義詞:模棱兩可、含糊其辭。
- 反義詞:旗幟鮮明、立場堅定。
若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具體用法,可參考詞典來源(如漢典、滬江線上詞典等)。
别人正在浏覽...
八旗制度北都伯常捕影系風成氣候貙人辭嚴義正蕩磨當人道班東溟放口烽驿杠刀圪彈官醅官帑禾谷降祥教工交運椒子楷床稽緩疾聲厲色舊識可佳愧荷彍騎爛紙樂欲兩鼠鬭穴陵陽臨訣亂道民丁慕尚曩昔平月破廢譜氣遷善衽扱囊括三千九萬沙摩竹韶稚申纾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蜀芥順弟滔天天愛天笃玩誦僞民弦刃賢士小侑兒稀不相幹洗骨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