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fault;be behind in payment;fail to pay up;be in arrears] 欠錢而拖延不還
拖欠稅款
久欠不還。 宋 張綱 《乞放婺州見欠内庫绫羅狀》:“前官失於催理,遂至積漸拖欠,經涉歲久,實難追催。”《元典章新集·吏部·給由》:“諸人侵盜失陷短少,減駮拖欠,應合追陪(賠)。” 清 李漁 《比目魚·狐威》:“你乘此機會,把一應田租帳目清理一番,有拖欠的,就要開送三衙,求他當面追比。” 周而複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三:“不論年成好壞,全要照租額繳納,顆粒不得拖欠。”
“拖欠”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欠款或債務未按時償還,且存在拖延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最早可追溯至宋代文獻。例如:
常見譯法包括:
若需了解具體法律後果或解決途徑,可參考《民法典》合同編相關規定。
拖欠是指未按時支付或未履行應付的義務。
拖欠的部首是手,拆分後的部首字是扌;拖欠的總共有8畫。
拖欠一詞的來源較為複雜,既有從語義上衍變而來的含義,也有從形音義上推斷出來的發展。具體的來源已無法考證。
拖欠的繁體字為拖欠,拼音為tuō qiàn。
在古時候,拖欠的漢字寫法可能不同于現代漢字的寫法,但是具體的古代漢字寫法已難以考究。
1. 他經常拖欠員工的工資。
2. 這家公司拖欠了供應商的貨款。
3. 我的房東一直拖欠我押金的退還。
拖欠可以作為動詞,與其他詞組合,如:拖欠工資、拖欠債務。
拖欠的近義詞有:未付、拖延、拖累。
拖欠的反義詞有:及時支付、按時履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