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塗而罷(bàn tú ér bà)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做事中途停止,未能堅持到底。以下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其含義、出處及用法:
“半塗”指道路的一半,“罷”意為停止。合指走到半路便停下腳步。
比喻事情未完成時主動放棄,或因困難中斷,含貶義。強調缺乏恒心或毅力,導緻前功盡棄。
《禮記·中庸》(儒家經典)
原文:“君子遵道而行,半塗而廢,吾弗能已矣。”此處“半塗而廢”與“半塗而罷”同義,指人若中途放棄踐行道義,則難以達成目标。此句凸顯持之以恒的重要性,為成語核心來源 。
注:漢代鄭玄注解《禮記》時強調“廢,猶罷也”,二者可互通。
《漢語大詞典》(權威辭書)
明确釋義為:“做事中途停止。比喻工作未完成而終止。”并标注其與“半途而廢”為同義替換詞,屬書面語用法 。
語法功能:
多作謂語、定語,常見于批評或勸誡語境。
例:
近義詞辨析:
反義詞:
持之以恒、善始善終、锲而不舍。
指出“塗”通“途”,先秦文獻中“半塗而廢”已具完整成語形态,後演化為“半途而廢”,但古籍中仍保留原寫法 。
将“半塗而罷”列為“半途而廢”的書面變體,強調二者在正式文本中可互換使用 。
結論:“半塗而罷”源于儒家經典,以“中途停止”為核心語義,警示行事需貫徹始終。其用法在現代漢語中雖漸被“半途而廢”取代,但仍保留于學術及文學語境,體現漢語的曆時演變與文化傳承。
半塗而罷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做事不認真,中途放棄,比喻有始無終。其核心含義與“半途而廢”相同。
詞源與出處
成語最早出自唐代韓愈的《論淮西事宜狀》:“陛下持之不堅,半塗而罷,傷威損費,為弊必深。”。原指唐憲宗在處理淮西事務時因猶豫不決導緻中途放棄,後引申為對做事不堅持的批評。
結構解析
用法與語境
文化背景
該成語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堅持”的重視,常用于勸誡他人做事需善始善終,避免因懈怠或困難而放棄。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出處或例句,可參考唐代韓愈的原文及相關曆史背景資料。
闆滞北海油田貝殼餐風齧雪昌會辭疾大成至聖先師丹丘訂辨丁香督篆分期呷醋節帥甘心革慮耕畜攻剿黑人橫肆奸臣戋夫假甯簡紙浃髓淪肌解紛嗟金盡夕攈拾梁棟菱鏡留計擄奪門豹民心珉玉嗫嚅錢龍宴漆方士欽點楸戶欺隱全夥三郄燒紙繩樞甕牖收審守約施搏松淚歲律騰揚鐵嘴鋼牙推翻剜肉成瘡文無相貌堂堂嫌貧愛富銜石獬豸冠西胡心包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