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塗而罷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做事不認真,中途放棄,比喻有始無終。其核心含義與“半途而廢”相同。
詞源與出處
成語最早出自唐代韓愈的《論淮西事宜狀》:“陛下持之不堅,半塗而罷,傷威損費,為弊必深。”。原指唐憲宗在處理淮西事務時因猶豫不決導緻中途放棄,後引申為對做事不堅持的批評。
結構解析
用法與語境
文化背景
該成語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堅持”的重視,常用于勸誡他人做事需善始善終,避免因懈怠或困難而放棄。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出處或例句,可參考唐代韓愈的原文及相關曆史背景資料。
《半塗而罷》是一個成語,意指辦事不仔細、做事馬馬虎虎、草率從事而中途放棄。這個成語形象地比喻為“半畫而放”,表示做事缺乏耐心和毅力,容易半途而廢。
成語《半塗而罷》的部首是“罒”和“罓”,筆畫數分别為4和7。
《半塗而罷》最早出自《漢書·律曆志》:“規座主、星鬥罷半塗,宜歲多兇。”這裡的“塗”指“作”,也就是指星鬥作畫。後來這個成語被引申為辦事草率,中途放棄。
《半塗而罷》的繁體字為「半塗而罷」。
古時候《半塗而罷》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是按照現代漢字寫法的拆分進行書寫。
1. 他平時做事總是半塗而罷,從來沒有一件事情能夠堅持到底。
2. 這個計劃太困難了,我害怕半途而廢,所以決定先不去嘗試。
3. 别再半塗而罷了,一定要堅持下來,成功就在前方。
- 半途而廢
- 草率從事
- 偷工減料
- 敷衍塞責
- 心不在焉
- 馬虎草率
- 敷衍了事
- 懶散松弛
- 認真負責
- 堅持不懈
- 一絲不苟
- 專心緻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