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坟五典的意思、三坟五典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坟五典的解释

传说中的古书名。《文选·张衡<东京赋>》:“昔常恨三坟五典既泯,仰不睹 炎帝 帝魁 之美。” 薛综 注:“三坟,三皇之书也;五典,五帝之书也。” 唐 张说 《齐黄门侍郎卢思道碑》:“三坟五典,公能读之。” 罗惇曧 《文学源流》:“三坟五典,名存而已。”参见“ 三坟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三坟五典"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记录的上古典籍统称,其内涵可从词源学、历史文献学和训诂学三个维度解析:

一、词义训诂 《汉语大词典》释为"传说中三皇五帝时期的典籍"(商务印书馆,2020)。"坟"本义为高地,《尔雅·释丘》训作"土之高者",引申为重要典籍;"典"从册从丌,象双手捧册之形,本义即重要文献。《说文解字注》强调"坟谓大道,典谓常道",二者合称象征中华文明源头。

二、文献构成 据孔安国《尚书序》记载:

  1. 三坟指伏羲、神农、黄帝之书,分别对应《连山》《归藏》《乾坤》三部易学著作
  2. 五典为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之书,载录禅让制度与德政思想 此说见《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中华书局,2008校注本)

三、学术定位 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指出,现存《三坟书》系北宋毛渐伪托之作,但原始概念应源自先秦史官传统。考古发现如清华简《保训》篇载文王引用"昔舜旧作小人"等语,印证上古确有口传典谟存在(李学勤《初识清华简》,中西书局,2013)。

该词条被《辞海》(第七版)列为中华元典文化核心概念,与"八索九丘"共同构成先秦文献体系的基础范畴。其文化价值体现在确立"道统"观念,为儒家经典体系提供历史参照。

网络扩展解释

“三坟五典”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典籍统称,具体含义可归纳如下:

一、基本定义

“三坟”指伏羲、神农、黄帝的著作,“五典”指少昊、颛顼、帝喾、尧、舜的书,合称“三坟五典”,相传为中华文明最早的古籍。

二、词源与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东汉郑玄注《左传》时称其为“三皇五帝之书”,《尚书序》则进一步解释:“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帝喾)、唐(尧)、虞(舜)之书谓之《五典》。”。

三、具体内涵

  1. 三坟:内容与“大道”相关,可能涉及天地人三才的哲学体系(如《释名·释典艺》提到“论三才之分”),部分说法认为包括《黄帝内经》《伏羲卦经》《神农本草经》等。
  2. 五典:侧重治国伦理规范,与五行、五方等二维认知体系相关。

四、历史地位

作为先秦典籍的代表,“三坟五典”常与“八索九丘”并称,象征上古文化传承。但因年代久远,原书已佚,具体内容无确切考据,后世多将其视为古代文献的象征性统称。

五、现代用法

现多用于成语中,泛指失传的古老典籍或中华文明源头文化,如“贯串百家诸子,沉酣五典三坟”(明代张景《飞丸记》)。

别人正在浏览...

安和拜托杯中渌标牓豳诗尺一牍出版者鉏麛带球跑荡兀丹井客倒映东营市断茬烦楚妃子笑釜中游鱼耕种鬼附酤鬻汉皋佩寒惧河干恒矢鸿筝候钟花卉昏昕监牧价值观解释侰束鸡香朗旭骊龙珠林僧留都囊括四海南辕箝语清客串耆庞日气三恨神越世道思惟私文松木板算是塘坟甜话儿天秩望砖围挤文家祫禘闲不容息纤尘不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