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開啟和阻塞。引申指興革、取舍。《逸周書·文傳》:“不明開塞禁舍者,其如天下何?”《文選·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之四》:“開塞所宜,悉心以對。” 李善 注:“開塞,猶取捨也。” 宋 蘇轍 《劉恺丁鴻孰賢論》:“言行之所開塞,可無慎乎?” 清 梅曾亮 《大學士戴公墓碑》:“即授南 河 河 道總督,凡三年,改定木石工價,及開塞修廢所宜,次第畢舉。”
(2).謂開已塞之道。《商君書·開塞》 蔣禮鴻 題解:“開塞者,謂開已塞之道也。已塞之道孰謂?謂 湯 武 以力征誅并諸侯定天下之道也。” 漢 桓寬 《鹽鐵論·非鞅》:“昔 商君 明於開塞之術,假當世之權,為 秦 緻利成業。”
開拓邊疆。 漢 桓寬 《鹽鐵論·崇禮》:“夫賢臣所在,辟除開塞者亦遠矣。”
“開塞”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
字面含義
指“開啟與阻塞”,即疏通和封閉兩種對立行為。例如《逸周書·文傳》提到“不明開塞禁舍者,其如天下何?”,強調對事物通道的管控。
引申含義
由此引申為興革與取舍,即對制度、政策的調整與選擇。宋代蘇轍在《劉恺丁鴻孰賢論》中稱“言行之所開塞,可無慎乎?”,體現對決策的審慎态度。
治國與軍事策略
在《商君書·開塞》中,“開塞”指開拓已閉塞的治國之道,如通過強力手段統一國家。漢代《鹽鐵論》也提到“明於開塞之術”是成就霸業的關鍵。
成語中的特殊用法
在成語“禁舍開塞”中,該詞指政策調控手段,包含禁止、赦免、開放、封鎖等綜合措施(《尉缭子·制談》)。
醫學領域常用“開塞露”作為通便藥物名稱,取其“疏通阻塞”之意。例如:“開塞露能有效誘導排尿,解除術後尿潴留。”
如需更深入的古籍釋義,可參考《逸周書》《商君書》等文獻原文,或查閱漢典等權威詞典。
《開塞》一詞是指打通、開辟新的通路、航線或通道。常用來形容人們克服困難、突破阻礙的行為。
《開塞》這個詞的部首是開,“開”字通常作為動詞獨立使用。它的筆畫數是4畫。
《開塞》一詞的來源比較廣泛,既可以指打通地理上的障礙,如開辟新的海上航線,也可以比喻克服困難,開創新的局面。
《開塞》的繁體字為「開塞」。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開塞》在古代常見的寫法可能會是「闓塞」。
1. 經過幾年努力,他成功地開塞了一條新的貿易航線。
2. 古時候的軍隊常常要開塞山川,以便進行軍事行動。
衍生詞:開辟、開通、開創、打通、開拓、疏通、航道、航線等。
近義詞有:打通、開辟、疏浚、開通等。
反義詞有:封閉、堵塞、阻塞、封鎖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