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mposition] 解決(如兩派之間的)争論的協議或和解
兩國是由一個古老的協約聯合起來的
國家間協商訂立的條約。如一九○四年的《英法協約》。亦指協商訂立條約。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雲南河口起義清方檔案》:“目前 滇 、 粵 邊務,與 法 、 日 協約,息息相關。”
“協約”在漢語詞典中的詳細解釋如下:
協約(xié yuē)指雙方或多方經協商後,為達成共同目标或解決特定問題而籤訂的正式約定或條約。其核心特征在于協商一緻與書面形式,區别于口頭協議或單方聲明。
協商性
需通過平等協商形成共識,體現締約方的共同意志。例如國際關系中,國家間通過外交談判締結的條約(如《凡爾賽和約》)即屬典型協約。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約束力
協約對締約方具有法律或道德約束力,違約方需承擔相應責任。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協約的一種形式)受法律保護。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
書面形式
通常以正式文書(如條約、合同、章程)為載體,明确條款細節,避免歧義。例如企業間的合作協議需列明權利義務、違約責任等。
來源:《法律辭典》,法律出版社,2003年。
來源:《國際關系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2020年。
詞彙 | 關鍵差異 | 示例場景 |
---|---|---|
協議 | 範圍更廣,可包含口頭約定 | 雙方達成口頭合作意向 |
協約 | 強調書面化、正式性及長期約束力 | 國家間邊界條約 |
合同 | 側重經濟活動中權利義務的明确界定 | 商品買賣合同 |
常見于國際外交(如《氣候變化巴黎協定》)、企業合作(戰略協約)、民事協議(調解協約)等領域,是規範多方關系的制度化工具。
來源:《當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14年。
“協約”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解析:
協約指國家、團體或派别之間通過協商達成的書面協議或條約。它既可以表示協商籤訂條約的行為(動詞用法),也可指協商後形成的具體條款(名詞用法)。
作為動詞
表示雙方或多方共同商議并訂立條約的過程,例如:“兩國通過協約達成邊境共識”。
作為名詞
指代協議本身,尤其用于國際關系領域。例如《英法協約》(1904年籤訂,協調兩國在殖民地的利益)是典型的曆史案例。
以上解析綜合自漢典、辭海等權威詞典定義。若需查看完整曆史案例或具體條約内容,可通過相關曆史文獻進一步查閱。
挨賴本壘本命辰髀裡肉生伯父不加思索琩珫朝晨稱娖稠濃出世超凡翠筠戴高帽兒東壁獨竪一幟諷喻棼翳分子量賦歸田撫民感恩戴德高文大冊革改歌鼓公誠光朗朗過山喝風屙煙橫侈恒久嘩亂還不夠蛱蝶儉卑警懼蹶痿磕頭如搗曠逸朗諷憀悢骊龍淋漓盡緻流落風塵陸池蓮強固情不自已騎上揚州鶴塞話砂罐扇夫棯麗樹菓私福送鬼嵩霍鐵子駝背烏薪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