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築城或築牆的用具。榦,夾闆兩旁支撐的木柱。《左傳·宣公十一年》:“令尹 蔿艾獵 城 沂 ,使封人慮事,以授司徒。量功命日,分財用,平闆榦……事三旬而成,不衍於素。” 晉 張華 《博物志·異聞》:“ 代城 始築,立闆榦,一旦亡,西南四五十闆於澤中自立。” 唐 柳宗元 《終南山祠堂碑序》:“乃徵土工、木工、石工,備器執用,來會祠下,斬闆榦,礱柱礎,陶瓴甓,築垣墉。” 清 錢謙益 《故叔父山東按察司副使春池府君行狀》:“公蒐軍實,繕闆榦,具舟車,偫糗糧。”
“闆幹”是古代建築中用于築城或築牆的專用工具,其含義和用途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基本定義
“闆幹”由“闆”和“幹(榦)”兩部分組成:
曆史文獻記載
該詞最早見于《左傳·宣公十一年》,記載了楚國令尹蔿艾獵築城時使用“闆幹”的詳細流程,包括規劃工期、分配材料、校準夾闆與木柱等步驟,最終僅用三十天便完工。此外,《博物志》中也有關于“闆幹”自立成牆的傳說,側面反映其重要性。
實際應用場景
在古代建築工程中,“闆幹”是夯土築牆的核心工具。施工時,将夾闆(闆)豎立,兩側用木柱(幹)固定,中間填土夯實,逐層疊加形成城牆或牆體。這種工藝對古代軍事防禦和城市建設至關重要。
字形與通假說明
部分文獻中“闆幹”寫作“闆榦”,因“榦”是“幹”的繁體異體字,二者在此語境中通用,均指支撐結構。
《闆幹》這個詞可以指木闆的幹燥狀态,也可以表示某些事情的結束或者歸屬層面的闆塊。現在我來逐一解釋:
1. 木闆的幹燥狀态。
2. 指某些事情的結束或者歸屬層面的版塊。
《闆幹》拆分為兩個部分,左邊的“木”是木頭的意思,右邊的“幹”是指幹燥的意思。它的總筆畫數為10,木部的筆畫數為4,幹部的筆畫數為6。
《闆幹》一詞可能來自于對木闆的幹燥狀态的描寫,也可以指部分事物的結束或歸屬層面的闆塊,可以說是非常常見的詞彙。
《闆幹》的繁體字是「闆桿」。
古時候《闆幹》的寫法與現在基本一緻,沒有明顯的變化。
1. 木工們正在把新鮮的木闆晾曬,希望快點幹成闆幹狀。
2. 這個項目已經進入了最後的一個闆幹,我們可以開始向下一個階段邁進了。
木屋、幹燥、木料、闆條、幹燥室
幹燥、曬幹、瑣事
濕潤、潮濕、未完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