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哥窯的意思、哥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哥窯的解釋

宋 瓷窯名。窯址在 浙江 龍泉縣 南七十裡 華琉山 下。 北宋 處州 龍泉縣 舊有 龍泉窯 , 南宋 章生一 、 生二 兄弟在此制瓷,各主一窯。 生一 所制之瓷號哥窯, 生二 所制者號弟窯。哥窯之瓷以胎細質白著稱。參閱 明 王世貞 《宛委馀編》卷十五、 清 朱琰 《陶說·說古·古窯考》《古今小說·沉小官一鳥害七命》:“做一個金漆籠兒,黃銅鈎子,哥窰的水食罐兒,緑紗罩兒。” 清 曹寅 《銅鼓歌》:“豪華徒誇子父鼎,賞鑑何重哥窰缾。”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哥窯是中國宋代五大名窯(汝、官、哥、鈞、定)之一,其名稱源于南宋時期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制瓷的傳說,但具體窯址至今未發現,成為陶瓷史上的未解之謎。以下是其核心特征的詳細解析:

一、基本定義

哥窯瓷器以金絲鐵線(釉面自然開片的黑黃交織紋路)和紫口鐵足(胎體含鐵量高形成的口沿泛紫、底足鐵黑特征)聞名,屬宮廷禦用瓷器,常見器型包括爐、瓶、盤、洗等。

二、藝術特征

  1. 釉面開片
    釉層在燒制中自然開裂,形成“金絲鐵線”紋路(大紋為黑色“鐵線”,細紋呈黃色“金絲”),原為工藝缺陷,後演變為獨特審美符號。
  2. 釉色與質感
    釉色多為灰青、米黃或粉青,釉質乳濁失透,呈現酥油光澤,釉中氣泡密集如“聚沫攢珠”。
  3. 胎體質地
    胎體多呈紫黑、鐵黑或深灰色,質地細膩堅硬,透光性較弱,與厚釉結合形成古樸典雅的質感。

三、曆史争議

四、文化價值

哥窯承載宋代文人雅士的審美追求,其開片紋路被賦予“殘缺美”哲學意涵,成為後世仿制典範。明清時期官窯多有仿制,尤以雍正、乾隆朝技藝最精。

如需了解各時期仿哥窯特征或具體器物(如故宮藏宋代哥窯青釉葵瓣口盤),可查閱故宮博物院等權威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哥窯

哥窯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是哥(gē)和窯(yáo),共有13個筆畫。哥的部首是哥,是由人手托着兩鼓的鼓面,表示鼓聲、樂聲的意思。窯的部首是穴,意為地洞或乳穴,結合在一起就構成了“哥窯”。

哥窯這個詞源于漢代的一種樂器。據史書記載,古時候稱用石頭或竹筒制成的脆響樂器為“哥”,這種樂器的聲音可以傳播很遠,因此被稱為“哥”。後來,人們用哥來比喻很高的聲音。

而窯則指的是古代的燒制陶瓷的設備。古代窯是用土石磚建造而成的,用來加熱和燒制陶瓷。所以,哥窯就是指制作高音樂器的陶瓷窯。

哥窯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哥窯”,窯的字中間有一個火的部首,更加突出了窯的燒制性質。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哥的寫法稍有不同,以甲骨文為例,哥的上面是一個口字,下面是兩個手的形狀,表示用兩手托着響器。

以下是一個關于哥窯的例句:“在古代,制作哥窯需要先制作哥樂器,然後才能進行燒制陶瓷。”

與哥窯相關的組詞有:陶瓷、樂器、窯洞。

哥窯的近義詞包括:高音樂器、陶瓷爐。

哥窯的反義詞是:低音樂器、無窯爐。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