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唐 宋 時 杭州 、 溫州 等地所造紙名。紙質潔白瑩滑,故稱。 宋 趙與時 《賓退錄》卷二:“ 臨安 有鬻紙者,澤以漿粉之屬,使之瑩滑,謂之蠲紙。蠲猶潔也。《詩》:‘吉蠲為饎。’《周禮》:‘宮人除其不蠲。’名取諸此。”參見“ 蠲糨紙 ”。一說 吳越 錢氏 時,供此紙者蠲其賦役,故號“蠲紙”。見《說郛》卷二十引 宋 錢康公 《植跋簡談》。
(2).以頒發免除賦役證書名義,向民間攤派供應的公文用紙。《新五代史·雜傳十八·何澤》:“戶部歲給蠲符,不可勝數,而課州縣出紙,號為‘蠲紙’。 澤 上書言其敝, 明宗 下詔悉廢戶部蠲紙。”參見“ 蠲符 ”。
蠲紙是古代一種以桑皮或楮皮為原料制成的加工紙,其名源自“蠲免”之意,因唐宋時期常用于官府免除賦稅、頒發文告的專用紙張而得名。據《漢語大詞典》記載,蠲紙質地堅韌光滑,表面經過蠟染處理,具有防蟲蛀、耐保存的特性,多用于官方文書、契約等重要文件的謄寫。
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提到,蠲紙制作需将原料反複捶打、漂白,并塗布蠟質或澱粉漿液,晾幹後砑光,成品“瑩潤如玉,觸手生輝”,被視為貢品級紙張。清代《四川通志》亦載,四川夾江為蠲紙主要産地,其工藝傳承至明清,多用于地方官府檔案及文人書畫創作。
從文獻記載看,蠲紙不僅是實用文書載體,更承載了古代造紙技藝的精髓。其名稱與功能的特殊性,使之成為研究唐宋經濟制度與手工業史的重要物證。
“蠲紙”是中國古代一種名紙,主要流行于唐宋時期,其含義和特點可歸納如下:
定義與起源
蠲紙是唐宋時期杭州、溫州等地的特産紙張,以“潔白瑩滑”的質地著稱,被列為古代上等紙品之一。其名稱中的“蠲”(juān)有“潔淨”之意,可能源于造紙過程中對紙張的精細加工。
名稱來源的兩種說法
制作工藝與用途
蠲紙以桑皮、竹纖維等為原料,需經曆浸泡、蒸煮、打漿、抄紙等多道複雜工序。其質地兼具韌性與光滑度,被廣泛用于官方文書、書畫創作,尤其在宋代成為公文專用紙。
曆史地位與文獻記載
作為唐宋時期的高檔紙品,蠲紙在《新五代史》《植跋簡談》等古籍中均有提及,印證了其作為文化載體的重要性。
注:由于不同文獻對“蠲紙”名稱來源記載不一,學界多結合兩種說法綜合考據。其制作技藝現已失傳,但通過史料仍可窺見古代造紙技術的高度發展。
奧勃洛摩夫邦倗包心菜背征弊衣蔬食逋隱才守澄别池綍炊火刺破旦奭丹衷倒曹斷弦再續訪冊方臘起義烽火連天浮薄子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故宮博物院鶴壽講堂賤胎矯性家務事經生拒敵開光老人與海蓮嶽琳碧龍亢祿粟毛茛卯榫門戶差撥獰厲庖屋竅窕榷易院散更商市邵杜少人神不知鬼不曉省相使人世緣頌歌訟件損撤僋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忘筌帷帽巍然顯處纖歌箫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