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大改造的意思、三大改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大改造的解釋

指一九五六年基本完成的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鄧6*6*平 《對起草<關于建國以來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的意見》:“三大改造完成以後,确實有一股勢力、一股思潮是**的,是資産階級性質的。”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三大改造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三大改造”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1953-1956年)由中國共産黨領導的社會主義革命運動,核心目标是将生産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推動中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以下是具體解析:

一、定義與範圍

三大改造指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通過合作化、公私合營等方式,将個體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納入社會主義公有制體系。

二、各領域改造内容

  1. 農業改造

    • 方式:引導分散的個體農民加入農業生産合作社,逐步實現集體化。
    • 階段:從互助組(1953年前)→初級社(1954-1955年)→高級社(1956年)。
    • 原因:解決小農經濟效率低、抗災能力弱等問題,滿足工業化對農産品的需求。
  2. 手工業改造

    • 方式:組織個體手工業者成立手工業生産合作社,統一管理生産和分配。
    • 成果:1956年,90%以上個體手工業者加入合作社。
  3. 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

    • 步驟:
      • 初期(1953年前):通過加工訂貨、統購包銷納入國家計劃。
      • 後期(1954-1956年):推行全行業公私合營,企業所有權逐步轉為國有。
    • 特點:采用和平贖買政策,将資本家轉化為勞動者。

三、時間與意義

四、補充說明

鄧小平曾評價:“三大改造完成後,存在反社會主義的資産階級思潮”,表明這一過程在思想領域仍面臨挑戰。

如需更詳細的時間線或政策文件,可參考權威曆史文獻或《中國共産黨簡史》。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是指對農村、國有企業和城市進行的一系列重大改革。這個詞由三個字組成,分别是“三”,“大”和“改造”。

拆分部首和筆畫:

“三”字的部首是“一”,筆畫數為三畫;
“大”字的部首是“大”,筆畫數為三畫;
“改”字的部首是“鞏”,筆畫數為七畫;
“造”字的部首是“辵”,筆畫數為九畫。

來源:

“三大改造”一詞最早出現在20世紀50年代,是***************提出的指導思想。這個概念指代了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三個重要領域。

繁體:

由于繁體字與簡體字在書寫形式上有所差異,因此“三大改造”在繁體字中的書寫略有變化。其中“三”字仍寫作“三”字,而“大”、“改”和“造”則分别寫作“大”、“改”和“造”。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在有所不同。然而,“三大改造”這個詞出現在現代,因此其古時候的寫法并不常見。

例句:

1. 我們必須全面推進三大改造,以促進經濟發展和人民福祉。

2. 這個國家正在經曆三大改造,目的是提高社會生産力和人民生活水平。

組詞:

改造、農村改造、國有企業改造、城市改造。

近義詞:

三大革命、三項改革。

反義詞:

保持現狀、不改變。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