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赈的意思、散赈的詳細解釋
散赈的解釋
為赈濟災民而分發糧食、財物。 清 袁枚 《隨園詩話補遺》卷八:“採詩如散賑,寧濫毋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八回:“到 鎮江 去販了米糧到 蒙陰 散賑。”
詞語分解
- 散的解釋 散 à 分開,由聚集而分離:分散。解散。渙散。散落。散失。散逸。 分布,分給:散布。散發(?)。天女散花。 排遣:散心。散悶(坣 )。 解雇:他幹的不好,讓那家飯店給散了。 集聚 散 ǎ 沒有約束,
- 赈的解釋 赈 (賑) è 救濟:赈濟。赈災。赈捐。赈恤。以工代赈。放赈。 富裕:“邑居隱(殷)赈”。 筆畫數:; 部首:貝;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散赈"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向官府或民間有組織地向災民或貧苦人群分發救濟錢糧的行為。它特指一種面對特定困難群體(尤其是受災民衆)進行的、臨時性的實物或金錢救助活動。以下是詳細解釋:
-
字義分解與組合義:
- 散:此處取“分發、發放”之意,強調将集中的物資分派出去。
- 赈:指“救濟、救助”,特指用錢、糧、衣物等物資幫助生活困苦或受災的人。
- 散赈:兩字結合,精準描述了“分發救濟物資”這一具體行為過程,是“赈濟”的一種實施方式。
-
曆史背景與應用場景:
- 散赈是中國古代乃至近代社會應對自然災害(如水災、旱災、蝗災、地震等)或戰亂導緻民生凋敝時,政府(朝廷、官府)或民間慈善組織(如義莊、善堂、鄉紳團體)采取的重要救災措施。
- 其形式主要是設立粥廠施粥,或在固定地點(如衙署、廟宇)或走村入戶直接發放米糧、銀錢、棉衣、藥品等生活必需品給登記在冊或符合條件的災民、貧民。
- 散赈活動通常具有臨時性、應急性的特點,旨在幫助受助者渡過最困難的時期。
-
與現代詞彙的關聯與區别:
- 散赈是傳統社會救助體系的核心組成部分,其精神與現代的“社會救濟”、“救災物資發放”、“扶貧救助”等概念一脈相承。
- 相較于現代制度化、常态化的社會保障體系,傳統的散赈更依賴于官方臨時決策或民間自發組織,其覆蓋範圍、持續時間和規範性可能相對有限。
權威來源參考:
- 《漢語大詞典》:作為大型權威語文辭書,《漢語大詞典》對“散赈”有明确收錄和釋義,定義為“為救濟災民而分發糧食、財物”。 來源: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 (電子版或紙質版).
- 《清史稿》等曆史文獻:清代官方史書《清史稿》的《食貨志》、《災異志》等部分,多次記載了朝廷在各地發生災害後下令“散赈”、“蠲免錢糧”的具體事例,是“散赈”作為官方救災行為的直接曆史證據。 來源:趙爾巽等. 清史稿. 中華書局點校本.
- 古代政書與荒政文獻:如《大清會典》、《荒政輯要》等,詳細規定了官府進行散赈的程式、标準、監督辦法等,體現了其作為國家救災制度的規範性。 來源:昆岡等. 欽定大清會典 (光緒朝); 汪志伊. 荒政輯要.
- 地方志與筆記小說:衆多地方志(省志、府志、縣志)的“災祥”、“恤政”卷,以及文人筆記(如《閱微草堂筆記》中偶有提及),記錄了地方官府和士紳具體實施散赈的細節和效果,反映了其在基層社會的實踐。 來源:各地方志(如《[某省]通志》、《[某縣]縣志》);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
網絡擴展解釋
“散赈”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指為赈濟災民而分發糧食、財物的行為。該詞由“散”(分散、分發)和“赈”(救濟)組成,強調通過物質分配幫助貧困或受災人群。
二、曆史背景與用例
-
清代文獻記載:
清代袁枚在《隨園詩話補遺》中提到“採詩如散賑,寧濫毋遺”,将收集詩歌比作救濟行為,體現其廣泛性。
小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八回也描述了“到鎮江販米糧到蒙陰散賑”的情節,反映實際赈災場景。
-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古代或近代的慈善、救災活動,如分發物資、設立粥廠等。
三、延伸意義
- 社會公益象征:強調通過具體行動幫助弱勢群體,體現傳統慈善理念。
- 語言結構特點:兩字均為左右結構,讀音為sàn zhèn(注音:ㄙㄢˋ ㄓㄣˋ)。
四、相關說明
部分詞典将其歸類為成語,但權威來源如漢典僅定義為普通詞彙,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别人正在浏覽...
侒侒安全電壓百牢關邦典褊宕徧眺閉伏波輪成勞澄緑成師寵念簇嶄新奠安點鼠跌跪帝居豆剖瓜分阨窮二重性飜飜放式肥息風樯陣馬幹婚鈎絡帶過站旱石華裡扈樓枷懲簡出角椅錦歌羁身菌閣獵戶星留後路漏縫鳴駝闵緜模本内父盤菜蟠結根據匹手傾虧秋衣色莊商質神采煥發順慈說文解字私增私鑄錢桃穣穨鬟毋甯香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