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方詢問。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四》:“ 閩 、 楚 、 滇 、 黔 ,則餘間得其梓; 秦 、 晉 、 川 、 洛 ,則餘時友其人。旁諏歷閲,大概非四方比矣。” 清 王韬 《香港略論》:“以 香港 僻在一隅,紀述者罕,於是旁諏故老,延訪遺聞,成《香港略論》一篇。”
“旁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說明:
基本釋義
該詞由“旁”(廣泛、多方)和“诹”(咨詢、詢問)組合而成,意為“廣泛征詢意見”或“多方查問”。常用于描述通過多途徑、多角度的探詢以獲取信息或建議。
使用場景
多用于書面語境,如曆史文獻、政策制定或學術研究中,強調全面收集意見的過程。例如:“此事需旁诹群議,方可定奪。”
近義詞與關聯詞
注意區分
需與“旁骛”(分心)、“旁證”(間接證據)等形近詞區分,避免混淆。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的具體例句或古漢語用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權威辭書。
《旁诹》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在旁邊議論指責。拆分部首為“方”和“言”,筆畫數為8畫。
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文化傳統,多用于描述人們對于他人的言行進行批評或指責。在古代文獻中,旁诹一詞經常出現在古人吟詩作對,群衆辯論的場合。
在繁體字中,旁诹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在的寫法相比有所不同,但是旁诹這個詞的基本構造和含義并未改變。
以下是幾個使用旁诹的例句:
1. 公衆對于政府的不作為進行旁诹。
2. 在會議上,我聽到身邊的人在旁诹我的能力。
3. 他經常在背後旁诹他人的缺點。
旁诹的組詞有旁觀、旁門、诹訪等。
旁诹的近義詞有議論、指責、批評等。
旁诹的反義詞沒有固定的對立詞,但可以與贊美、稱贊等意義相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