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樂于堅持做好事。《孟子·告子上》:“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 清 顧炎武 《山陽王君墓志銘》:“雖不學古而闇合於義,仁而愛人,樂善不倦,其天性然也。”
“樂善不倦”是一個漢語成語,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如下:
字面構成
文化淵源
出自《孟子·告子上》:“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強調行善是天賦的高尚品格。儒家思想認為,這種行為不僅是美德,更需以愉悅心态踐行,達到“仁”的境界。
成語鼓勵将行善融入生活,成為自發、持久的習慣,體現道德修養的至高境界。正如清代顧炎武所言:“仁而愛人,樂善不倦,其天性然也”。
補充:拼音為lè shàn bù juàn,注音ㄌㄜˋ ㄕㄢˋ ㄅㄨˋ ㄐㄩㄢˋ。
樂善不倦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心情愉快,樂于做好事,并且永不疲倦。
樂善不倦的拆分部首和筆畫:樂(ㄩè) - 丿、一、口;善(ㄕㄢˋ)- 口、二、口;不(ㄅㄨˋ)- 一、丿、㇆;倦(ㄐㄩˋ) - 人、宀、㇆。
樂善不倦的來源:樂善不倦來源于《孟子》:“樂善不倦,不以物變也。”意思是指樂于行善,做好事,不因環境的變化而改變。
樂善不倦的繁體寫法:樂善不倦。
古時候的樂善不倦漢字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基本意義相同。
例句:
組詞:
近義詞:
反義詞:
樂善不倦這個成語傳遞了一種樂善好施、樂于助人的精神,呼籲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積極地幫助他人,無論環境如何變化都不要改變自己的善良之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