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征的意思、撫征的詳細解釋
撫征的解釋
(1).安撫和征伐。《左傳·昭公十五年》:“ 文公 受之,以有 南陽 之地,撫征東夏。” 孔穎達 疏:“服者撫之,叛者征之。”
(2).亦作“ 撫正 ”。猶安定。《國語·楚語上》:“赫赫 楚國 ,而君臨之,撫征南海,訓及諸夏。” 韋昭 注:“撫,安也。征,正也。”《後漢書·文苑傳下·劉梁》:“赫赫 楚國 ,而君臨之,撫正南海,訓及諸夏。”
詞語分解
- 撫的解釋 撫 (撫) ǔ 慰問:撫恤(安慰和周濟)。撫慰。安撫。撫愛。 扶持,保護:撫養成人。 輕輕地按着:‰摩。撫摸。撫琴(彈琴)。撫今追昔。 同“拊”。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 征的解釋 征 (③征⑦徵) ē 遠行:長征。征途。征夫。征人。征衣。征帆(遠行的船)。 用武力制裁,讨伐:征服(用力制服)。征讨。征伐。征戰(出征作戰)。南征北戰。 召集:征兵。征募(招募兵士)。征集兵馬。 收
網絡擴展解釋
“撫征”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具體來源區分:
一、作為成語的釋義(主要見于現代詞典解釋):
- 基本含義:指用柔言辭和态度安撫、勸解他人的怒氣或不滿情緒。
- 使用場景:適用于調解人際沖突,如家庭、職場或學校中的勸和場景。
- 起源:出自《戰國策·秦策一》中的典故,強調以溫和方式化解矛盾。
二、作為曆史/政治術語的釋義(源自古代文獻及權威詞典):
- 安撫與征伐并行的策略:
- 最早見于《左傳·昭公十五年》:“撫征東夏”,孔穎達注“服者撫之,叛者征之”,體現古代統治者對順服者安撫、對叛逆者征讨的雙重手段。
- 安定治理的含義:
- 在《國語·楚語上》中,“撫征南海”的“征”通“正”,韋昭注解為“撫,安也;征,正也”,即通過治理實現地區安定。
- 後漢書亦沿用此義,如“撫正南海”指安定邊疆。
補充說明:
- 兩種釋義的差異源于語境演變。成語用法側重個人層面的情緒調解,而曆史術語多用于描述國家治理策略。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
- 發音均為“fǔ zhēng”,其中“撫”意為安撫,“征”在曆史語境中可作“征伐”或“糾正”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撫征(fǔ zhēng)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兩個部首組成。第一個部首是手(扌),第二個部首是正(正)。手部首表示與“手”有關,正部首表示“正确”或“公正”。撫征的筆畫數為11畫。
撫征一詞來源于《左傳·哀公五年》:“撫予一轢,以為家法。”其中,“撫予”即為“撫征”,意為調解、懲罰和施行家庭法度。
撫征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撫徵。它與簡體字的寫法相比,主要區别在于“撫”字的構造,繁體字的“撫”旁邊多了一個“手”部首。
古時候,在漢字的演變過程中,撫征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然而,無論寫法如何變化,它的基本含義始終是指調解和施行法律的行為。
以下是一個例句:“在這個社會中,對違法者進行撫征是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的重要手段之一。”
與撫征相關的詞彙有許多,例如撫恤、撫慰、撫養等。這些詞彙都表示對他人的調解、照顧或安撫的行為。
至于反義詞,與撫征相對的詞彙可能是放任、放縱等,表示對違法者或不當行為不予幹預或縱容的态度。
以上就是關于撫征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與之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簡要解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