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大改造的意思、三大改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大改造的解释

指一九五六年基本完成的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邓6*6*平 《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三大改造完成以后,确实有一股势力、一股思潮是**的,是资产阶级性质的。”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三大改造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三大改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53-1956年)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旨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其核心内容包含以下三方面:

1.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通过农业合作化运动,将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逐步转变为集体所有制。具体分为三个阶段:互助组(临时劳动互助)、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土地入股分红)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土地集体所有)。这一过程推动了农业生产资料公有化,为工业化奠定基础(参考《中国共产党简史》)。

2.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采取“统筹兼顾、全面安排”方针,通过手工业供销小组、供销合作社到生产合作社的渐进方式,将个体手工业纳入集体经济体系。截至1956年底,全国91.7%的手工业者加入合作社(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

3.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实行“和平赎买”政策,通过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等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最终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1956年1月,北京率先完成公私合营,至年底全国99%私营工业、85%私营商业完成改造(依据《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史》)。

历史意义

三大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它重构了国民经济结构,使公有制占比达到92.9%,为后续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数据源自《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网络扩展解释

“三大改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53-1956年)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运动,核心目标是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推动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以下是具体解析:

一、定义与范围

三大改造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合作化、公私合营等方式,将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公有制体系。

二、各领域改造内容

  1. 农业改造

    • 方式:引导分散的个体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逐步实现集体化。
    • 阶段:从互助组(1953年前)→初级社(1954-1955年)→高级社(1956年)。
    • 原因:解决小农经济效率低、抗灾能力弱等问题,满足工业化对农产品的需求。
  2. 手工业改造

    • 方式:组织个体手工业者成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统一管理生产和分配。
    • 成果:1956年,90%以上个体手工业者加入合作社。
  3.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 步骤:
      • 初期(1953年前):通过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纳入国家计划。
      • 后期(1954-1956年):推行全行业公私合营,企业所有权逐步转为国有。
    • 特点:采用和平赎买政策,将资本家转化为劳动者。

三、时间与意义

四、补充说明

邓小平曾评价:“三大改造完成后,存在反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思潮”,表明这一过程在思想领域仍面临挑战。

如需更详细的时间线或政策文件,可参考权威历史文献或《中国共产党简史》。

别人正在浏览...

半规悲鸣长方形禅龛欃檀迟风辞句刺上化下待除叨念大少奠竁东摸西抹端丽凤藻抚弦高才绝学瑰殊孤絶国魂航空何极河清难俟桓表豢龙氏焕扬豁辟夾囊见谅坚峭借閲今是昨非几至剧疵料及隆眇罗守啰苏买情蛮俗妙诀辟邪铺锦黥墨秋伏蕊珠宫蠕行僧徒身样戍旌殊勋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私斗司配令体变土运挖腰包无厘头夏半携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