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量的文字。 晉 陸機 《謝平原内史表》:“片言隻字,不關其間;事蹤筆跡,皆可推校。” 金 元好問 《跋蘇黃帖》:“ 蘇 黃 翰墨,片言隻字,皆未名之寳。” 清 錢謙益 《注杜詩略例》:“其無可援據,則穿鑿其詩之片言隻字而曲為之説,其亦近於愚矣。” 陳登科 蕭馬 《破壁記》第五章:“ 昔霁 寫信給媽媽,沒有片言隻字的回信。”
“片言隻字”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piàn yán zhī zì,以下是詳細解釋:
最早見于晉代陸機的《謝平原内史表》:“片言隻字,不關其間;事蹤筆迹,皆可推校。”。
該成語強調文字或語言的簡潔性,適用于表達信息量極少但可能蘊含深意的場景,如曆史考據、文獻整理等。
《片言隻字》是一個成語,意指說話時隻說一兩個字或者片言隻語,形容說話簡潔而有力。
《片言隻字》的拆分部首是片和言,其中片部表示與物有關,言部表示與語言有關。片部的筆畫數為4,言部的筆畫數為7。
《片言隻字》最早出現在《漢書·藝文志》中,原文是:“《竹書紀年》、司馬龍、史官及親見者,雲有書,號《片言隻字》。”這段話是指當時發現的一本名為《片言隻字》的書籍。因此,這個成語就來源于這本書的名字。
《片言隻字》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片言隻字》。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較為簡單,沒有繁體字的變體。因此,《片言隻字》的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漢字寫法相同。
他雖然隻片言隻字地說了幾句,卻能表達出深刻的思想。
- 片面
- 言辭
- 片段
- 簡明扼要
- 言簡意赅
- 唠叨
- 說長道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