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袖飄舞貌。《文選·班固<西都賦>》:“紅羅颯纚,綺組繽紛。” 呂向 注:“颯纚,長袖皃也。”《文選·張衡<西京賦>》:“振朱屣於盤樽,奮長袖之颯纚。” 張銑 注:“颯纚,舞袖貌。” 唐 盧照鄰 《相樂夫人檀龛贊》:“羣天颯纚,衆寶玲瓏。”
“颯纚”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長袖飄舞的動态景象,常見于文學作品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拼音與釋義
文獻出處與用法
詞義擴展
提示:該詞屬于古漢語,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古典文學或詩詞賞析。如需深入理解,建議結合《文選》等原文語境分析。
颯纚(sà zhuì)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風吹草動,形容風向較大而引起的草木搖動的樣子。
下面是颯纚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颯纚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莊子·逍遙遊》一書中:“雲出岫,窮于無際;輕虹飛卷,颯纚雨散。”這句話形象地描繪了雲、虹和風的動态。
颯纚在繁體字中寫作「颯纚」,與簡體字寫法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有所不同,颯纚在繁體中一般以顧字邊的「糸」取代現代簡化字的「纟」,寫作「颯纚」。
以下是颯纚的例句:
相關的組詞有:颯風(sà fēng)、飒飒(sà sà)。
颯纚的近義詞可以是風吹草動,風擺草動。
颯纚的反義詞可以是靜如止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