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觐的意思、歸觐的詳細解釋
歸觐的解釋
謂歸谒君王父母。 漢 郦炎 《遺令書》:“ 炎 之歸覲,在旦夕之閒耳。” 唐 賈島 《送韋瓊校書》詩:“賓佐兼歸覲,此行 江 漢 心。”《資治通鑒·唐德宗興元元年》:“願陛下早下臣章,以解朝衆之惑,面諭 韓臯 使之歸覲,令 滉 感激無自疑之心。” 胡三省 注:“歸覲者,歸覲省父母也。” 明 高啟 有《題畫送人歸觐》詩。
詞語分解
- 歸的解釋 歸 (歸) ī 返回,回到本處:歸國。歸程。歸僑。歸甯(回娘家看望父母)。歸省(媙 )(回家探親)。歸真反璞。 還給:歸還。物歸原主。 趨向,去往:歸附。衆望所歸。 合并,或集中于一類,或集中于一地:
- 觐的解釋 觐 (覲) ì 朝見君主或朝拜聖地:觐見。朝觐。 筆畫數:; 部首:見;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歸觐”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歸觐”由“歸”和“觐”組成:
- 歸:指返回、歸還,如“歸國華僑”“物歸原主”。
- 觐:指臣民朝見君主或宗教徒朝拜聖地,如“觐見”“朝觐”。
組合後意為歸國後朝見君主,或歸家拜見父母,表達對君王或長輩的忠誠與敬意。
二、詳細解釋
- 政治場景:
指臣子返回本國後向君主複命或表忠,如《資治通鑒》中記載的“面谕韓臯使之歸觐”。
- 家庭場景:
也可用于描述歸家探望父母,如唐代賈島《送韋瓊校書》詩中的“賓佐兼歸覲,此行江漢心”。
三、使用場景
- 古代政治:官員述職、使節歸國複命。
- 文學表達:詩詞中常借“歸觐”抒發思鄉或忠君之情,如宋代馮偉壽詞句“玉皇歸觐,半空遺下,詩囊酒佩”。
四、字義延伸
- 歸:除“返回”外,還可表示歸屬(如“功勞歸大家”)或責任劃分(如“雜事歸這一組管”)。
- 觐:強調莊重的拜見行為,多用于正式場合。
若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古代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資治通鑒》、唐代詩詞等原始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歸觐》的意思
《歸觐》是指臣子離開自己的封地,前往朝廷拜見君主。這個詞常用來形容臣子對君主的忠誠和恭敬。
拆分部首和筆畫
《歸觐》的部首是彳和目,總共包含11個筆畫。
來源
《歸觐》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周禮》中,是古代禮制中的一項重要儀式。
繁體字
繁體字的《歸觐》為「歸覲」。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始終保持着彳和目的部首結構,通過演變和簡化形成了今天的《歸觐》。
例句
1. 他歸觐君主,表達了他的忠誠和對國家的責任感。
2. 臣子每年要歸觐一次朝廷,向君主彙報封地的情況。
組詞
1. 歸還:将東西歸還給原主。
2. 觐見:拜見君主或高官。
近義詞
歸京、入貢、朝見
反義詞
出使、離朝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